近期,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空间站内的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与汤洪波,通过遥远的空间站向大会致以祝福。他们提及,机器人技术正深刻影响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模式,而中国空间站的机械臂更是助力他们圆满完成了两次出舱任务。此刻,他们已安全返回地球,结束了为期三个月的太空之旅。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90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在太空停留时间的新纪录。这不仅支撑了科研活动,也为未来深入宇宙奠定了基础。在90天的“太空旅行”中,他们有幸陪伴一组机器人——空间站机械臂。该机械臂具备多项功能,包括实时监控舱外环境和舱体状态,灵活转动实验舱以支持空间站建设,捕捉并转移飞行器,辅助航天员出舱活动以及调整核心舱太阳翼等。其总长度可达约18米,拥有7个关节,能精确模拟人类手臂动作,借助空间站的目标适配器,实现爬行运动。此外,机械臂配备摄像头,可监视空间站的工作状态和安全,捕捉目标飞行器,防止碰撞,促进舱段对接,最大承载能力达到25吨。
空间站的建设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过程,中国自2007年起全面启动了空间站机械臂的研发。尽管起步较晚,但通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我国在空间站机械臂的研发上取得了显著进展。神舟十二号的成功飞行证明了机械臂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空间机器人领域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已实现了空间机器人产品的全链条研发,培养了专业人才,构建了完善的空间机器人系统研发体系。
未来,空间站机械臂不仅限于空间站工作,还将广泛应用于月球探测、火星车移动等太空探索项目,展现出其“勤劳身影”。这一技术的突破,象征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与追求,同时也为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未来,随着更多人认识到机器人技术的重要性,这一现代化工具将在持续的探索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