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微创机器人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发行价定于43.2港元,然而上市首日便遭遇破发,开盘价降至39.8港元,较发行价下跌7.87%。截止发稿时,微创机器人的跌幅达到了4.86%,市值跌至389.04亿港元。
微创机器人专注于研发、设计及销售手术机器人,作为微创医疗集团的子公司,其旗下三款旗舰产品已被纳入国家药监局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成立以来,微创医疗机器人吸引了高瓴资本、远翼投资等知名机构的投资,IPO前完成了30亿元的战略融资。
与传统人工手术相比,手术机器人在重建与缝合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近年来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预计从2020年的4亿美元增长至2026年的3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4.3%;全球市场则从2020年的83亿美元扩增至2026年的33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6.2%。
中国手术机器人赛道正蓄势待发。以美国市场为例,2020年机器人腔镜手术量达到90万例,渗透率达到13.3%,而欧洲市场渗透率大致为其一半。相比之下,中国每年进行的手术数量为4.7万例,渗透率仅为0.5%。微创医疗机器人在六年内不断扩展产品线,覆盖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经皮穿刺五大领域,是全球唯一一家拥有跨五大快速成长手术专科产品组合的公司。
去年,微创医疗机器人宣布完成30亿元的战略融资,投后估值达225亿元,成为医疗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投资者阵容豪华,包括高瓴创投、CPE源峰、远翼投资、易方达资产管理、科创投集团、国新科创基金等。
尽管手术机器人行业热度高涨,商业化过程仍面临诸多挑战。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的案例就揭示了这一难题。2020年,专注于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的天智航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市值飙升至近360亿元,但随后市值急剧下滑至85.69亿元,缩水近三倍。
微创机器人旗下产品图迈、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以及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均通过国家药监局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其中,图迈是中国首款由本土企业开发并完成注册临床试验的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其性能对标美国Intuitive Surgical的达芬奇,后者在全球医疗机器人行业占据主导地位。
面对高昂的设备成本与手术耗材费用,微创机器人采取了中端市场策略,以期通过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实现国产替代。然而,商业化之路仍需克服重重难关,尤其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营收增长与盈利。
微创医疗机器人在研发上的投入逐年增长,2019年至2021年期间的研发成本分别为6190万、1.354亿及9010万元,分别占经营开支总额的85.3%、82.1%、75.5%。公司未来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支持在研产品的开发、获证及商业化进程。然而,公司至今尚未实现收入,亏损情况持续扩大,未来盈利能力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产品的商业化进展。
作为微创医疗集团的“第三子”,微创机器人承载着市场与投资者的厚望。凭借微创医疗在骨科、心脑血管等领域积累的品牌与渠道优势,微创医疗机器人有望更快地融入行业竞争。然而,上市首日破发的现实考验着其能否延续“微创系”的辉煌。未来,微创机器人需解决商业化难题,实现从研发到市场转化的关键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