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车企做口罩,让三一成为亚洲第一……柔性制造到底有多牛?
作者头像
  • 杨学花
  • 2021-11-08 14:18:00 3064

疫情下的产业韧性:中国工厂的柔性制造实践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中国各大制造企业展现出非凡的灵活性与快速响应能力。以比亚迪为例,面对疫情爆发,该企业迅速调整战略,从手机组装转向口罩生产,不仅提升了生产车间的净化等级,更在短时间内研发并制造出了口罩生产设备,实现了日均5000万只口罩的产能,成为全球口罩生产量之首。这一系列行动,生动展现了柔性制造模式的强大潜力。

柔性制造的概念,源自于1967年的英国Molins公司的创新尝试。最初,它旨在利用模块化的多工序数控机床系统,以应对市场对多样化和快速响应的需求。尽管最初的尝试未能取得成功,但这一概念为后来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柔性制造被赋予了更为明确的定义,不仅体现在设备的小批量生产能力上,还涉及到供应链的敏捷与精准反应,即从传统“以产定销”模式转变为“以销定产”,要求制造商能迅速适应市场变化。

柔性制造的优势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高设备利用率: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减少设备空转时间,提高整体效率。
  • 低设备投资成本:较小规模的设备投资,足以满足生产需求,节省成本。
  • 工时费用减少:自动化生产流程降低了人工依赖,大幅减少了人力成本。
  • 减少在制品库存:通过灵活调整生产计划,有效控制库存水平,避免积压。
  • 生产连续性:即使部分设备出现故障,柔性系统仍能维持生产,保障供应稳定。
  • 产品质量提升:简化生产流程,有助于提高零件质量。
  • 高度的运行灵活性:自动化系统能在无人干预下自主运行,适应不同生产需求。
  • 产量的适应性: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生产规模,提高响应速度。

在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柔性制造已成为中小企业转型的关键。以比亚迪与三一重工为例,它们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技术,构建了集人、设备、物料、工艺于一体的柔性制造体系。在18号工厂,通过强大的工业互联网与三一的MES系统,实现了从数据收集、分析到决策的高效运作,展示了未来工厂的智能化与自动化趋势。

为了实现和超越柔性制造的目标,企业需要深度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全面提升运营效率。这包括加强设备与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提升数据处理与决策能力,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柔性制造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企业在软硬件方面双管齐下,通过持续创新与优化,构建出更具竞争力的生产体系。

面对这场制造业的变革浪潮,企业需不断探索与实践,以实现更高层次的生产灵活性与效率,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未来,柔性制造的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与机遇,谁能率先掌握这一模式,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杨学花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亚洲柔性口罩到底成为制造牛?车企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