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览
文/李明 编辑/张华
在规模庞大的工厂内,人工的身影逐渐稀疏,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整齐的机器人在流水线上精准无误地完成产品的制造与组装,随后将成品运往全球各地。这幕场景仿佛科幻电影中的未来景象,而中国,正成为实现这一愿景的前沿阵地。
据中央财经频道报道,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今年1月至10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9.8万台,同比激增51.9%。报道指出,以工业机器人为主的先进制造业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作为历史悠久的工业大国,中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机器人市场以“中国速度”迅速崛起。
炙热的市场与工业引擎的驱动
报道显示,2021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估达到839亿元,2016年至2023年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据445.7亿元,服务机器人302.6亿元,特种机器人则为90.7亿元。
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据了最大的份额,预计2023年将突破589亿元。这说明,中国工业对机器人市场贡献了半壁江山。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成为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市场,全年新增安装量为14.1万台。自2013年起,中国连续8年在工业机器人保有量方面位居世界首位。
新能源时代的工业脉搏
数据揭示,中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30多万亿元,短短五十年间增长了971倍,年均增长率为11%。2019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随着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工业领域的自动化与数字化成为制造过程的核心特征。例如,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采用超过1400台工业机器人,总装车间自动化率较传统车间提升了近45%。
应对疫情挑战与自动化转型
在全球范围内,疫情导致各大工厂面临招工难、开工难的问题,产能停滞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此背景下,自动化成为关键解决方案。2020年,全球机器人市场因疫情普遍下滑,但中国市场逆势上扬,市场规模达到422.5亿元,同比增长18.9%。
国产力量的崛起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与坚实的工业基础,中国机器人市场被视为一片充满潜力的蓝海。
十年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长期被外资企业主导。德国库卡、瑞士ABB、日本的安川电机与发那科被称为世界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掌控着先进技术与全面的产业链,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
然而,近年来,国产机器人企业如南京埃斯顿、安徽埃夫特、广州数控、新松等,被称作“国产四小龙”,正逐渐缩小与国际巨头之间的差距。据统计,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有望于2021年突破40%。
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
为打破技术壁垒,国产机器人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并购海外高技术企业,以加速自身技术进步。以南京埃斯顿为例,自2016年至2017年,该公司成功收购了七家海外机器人企业,并于2020年收购全球焊接领域领军企业Cloos,掌握了核心制造技术,从而进入全球机器人市场前十行列。
此外,库卡被美的集团全资收购,此举被认为有助于消除国内外的技术壁垒。政府层面,自2016年起,全国设立了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组成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机器人产业成为重点支持对象。目前,国产机器人技术已达到替代阶段,基本满足工业生产需求。
国家政策的支持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国产机器人企业在长江三角洲等地蓬勃兴起,工业机器人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截至2021年10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融资事件累计达到70起,融资总额接近200亿元人民币,远超前一年数据。
总体来看,中国机器人市场正迎来快速发展期,虽然外资企业仍占据优势,但国产力量并未落后。在一系列有利因素的推动下,从“国产替代”到“国产超越”的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