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达芬奇“一家独大”,国产后起者术锐发动“侧翼战”
作者头像
  • 星星金融
  • 2021-12-09 08:09:05 3077

导读:

在医疗科技领域,术锐——这一曾低调潜行多年的手术机器人新星,能否在达芬奇的市场霸权下开辟一条国产自主创新之路?本文由《中国企业家》主笔梁宵撰写,编辑米娜整理。


王林辉医生的故事: 王林辉,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是国内较早接触手术机器人的专家之一。自2012年起,他积累了超过2000台手术经验,近期完成的手术在术锐机器人的辅助下顺利完成。

达芬奇与术锐:市场与技术的较量

在手术机器人领域,达芬奇的名声无人不晓。凭借其强大的市场影响力,直觉外科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后,股价累计涨幅超过100倍,创造了一连串的造富神话。随后,国际医疗器械巨头如美敦力、强生等纷纷加大投入,而国内市场的资本和参与者亦开始汇聚于此。

术锐:国际巨头的“新宠”

相较于微创医疗机器人在港交所上市成为“第一股”的光环,成立于2014年的术锐似乎“默默无闻”。然而,在美敦力投资之后,市场与资本的目光开始聚焦术锐。这家公司,是如何吸引国际巨头的青睐?

“单孔”技术:术锐的差异化战略

王林辉认为,术锐在单孔手术领域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机器硬件设计、软件配合度及操作流畅性方面。这种有别于达芬奇多孔模式的单孔技术,成为术锐在市场上的差异化策略。

“侧翼战”与机遇

面对达芬奇的市场垄断,术锐选择“避其锋芒,攻其弱”,即采用单孔技术这一“侧翼战”策略,挑战传统市场格局。与达芬奇的多孔技术相比,单孔技术的研发难度更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科技创新与商业化

徐凯,术锐的创始人,于200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时,便萌生了研发新一代手术机器人技术的想法。通过在单孔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深入研究,术锐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为其在市场中赢得了先机。

融资与挑战

早期,术锐面临着融资难题,尤其是在2016年共享经济热潮之际。徐凯的科研背景使其在讲述商业故事时显得较为保守,但这并未阻挡术锐的成长步伐。通过临床手术的成功,术锐逐渐引起了资本的注意,最终获得了美敦力的投资。

市场挑战与机遇

尽管手术机器人领域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但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术锐面临的是长时间积累与投入的需求,而非单纯依赖资本的力量。通过供应链本土化,术锐降低了成本,为未来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未来的挑战与期望

术锐正积极推进临床试验,目标在2022年获得认证,正式进入市场。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医生的培训和应用。医生需经过数十台手术的实践,才能熟练掌握机器操作技巧。术锐期待通过更多医院的应用,逐步展现其在临床治疗方面的优势,最终在医疗市场中找到立足之地。

结语

术锐的目标始终是超越达芬奇,通过提供更小创伤、更高效的服务,与医院形成互利共赢的商业模式,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星星金融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达芬奇侧翼后起机器人发动手术一家国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