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东耳
工业机器人市场:从爆发到调整
自2020年以来,工业机器人领域经历了显著的增长期。下游工业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持续攀升,而上游生产能力则难以满足需求。据统计,2021年前10个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9.81万台,同比增长51.9%。同时,资本市场对工业机器人展现出浓厚兴趣,多起过亿元规模的投资融资活动频繁发生。
然而,近期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增长呈现出放缓迹象。据高工机器人数据,2021年10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降至2.85万台,创年内新低,同比仅增长10.6%,且已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上半年,尤其是4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虽同比增长43%,但产量增长趋势在下半年出现明显放缓。
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的放缓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上半年的快速增长背后,既有下游市场数字化转型加速带来的需求提升,也有以下几项“意外之喜”。
面对产量增长放缓的现实,工业机器人市场面临多重挑战。成本压力、供应链压力、芯片短缺等问题尤为突出。
尽管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由外资企业主导,但国产替代的步伐正在加速。202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外资企业占据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高达35.9%的份额,而埃斯顿(002747.SZ)作为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市场份额仅为3.3%。核心零部件的依赖,如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严重制约了中国工业机器人的竞争力。
面对上述挑战,工业机器人行业正积极寻求突破。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缩小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另一方面,借助下游市场的多元化应用,开拓新的增长点。随着行业数智化转型的加速,国产工业机器人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多优势,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
请注意,本文旨在提供参考信息,投资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