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减缓 工业机器人的春天过去了?
作者头像
  • 侯寒渊
  • 2021-12-15 08:43:46 3026

导读:

作者:李东耳

工业机器人市场:从爆发到调整

自2020年以来,工业机器人领域经历了显著的增长期。下游工业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持续攀升,而上游生产能力则难以满足需求。据统计,2021年前10个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9.81万台,同比增长51.9%。同时,资本市场对工业机器人展现出浓厚兴趣,多起过亿元规模的投资融资活动频繁发生。

然而,近期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增长呈现出放缓迹象。据高工机器人数据,2021年10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降至2.85万台,创年内新低,同比仅增长10.6%,且已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上半年,尤其是4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虽同比增长43%,但产量增长趋势在下半年出现明显放缓。

市场解析:

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的放缓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上半年的快速增长背后,既有下游市场数字化转型加速带来的需求提升,也有以下几项“意外之喜”。

  • 下游市场活跃:汽车、3C等工业制造领域的景气度提升,带动了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增长。
  • 人口红利与工业4.0: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及工业4.0的发展趋势,使得机器替代人工的需求日益强烈。机器人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够适应5G等新技术带来的智能化升级。
  • 行业扩产周期:在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光伏、锂电池等行业的产能扩张周期也为工业机器人提供了增长动力。例如,光伏领域中,工业机器人在硅片清洗、搬运、码垛等环节的应用日益广泛,受益于行业扩产周期,光伏相关机器人产品需求激增。
  • 特殊因素影响:2020年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积压需求在下半年释放,叠加2020年产量基数较低,为行业带来了额外的增长动力。然而,特殊因素的影响逐渐消退,加上基数较高,工业机器人增速的放缓成为正常现象。

成长挑战:

面对产量增长放缓的现实,工业机器人市场面临多重挑战。成本压力、供应链压力、芯片短缺等问题尤为突出。

  • 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直接影响了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成本,导致企业增收不增利的现象频发。国际巨头同样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成本压力明显。
  • 芯片短缺:作为工业机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芯片供应的不足限制了产能的进一步扩大。这不仅影响了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效率,还可能对交货时间产生影响。
  • 供应链压力:工业机器人的供应链承受巨大压力,可能影响到产品的及时交付。例如,全球知名的“工业机器人四大巨头”之一ABB宣布涨价,原因包括半导体件短缺、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和物流费用的上涨。

国产替代与未来展望:

尽管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由外资企业主导,但国产替代的步伐正在加速。202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外资企业占据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高达35.9%的份额,而埃斯顿(002747.SZ)作为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市场份额仅为3.3%。核心零部件的依赖,如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严重制约了中国工业机器人的竞争力。

面对上述挑战,工业机器人行业正积极寻求突破。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缩小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另一方面,借助下游市场的多元化应用,开拓新的增长点。随着行业数智化转型的加速,国产工业机器人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多优势,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

请注意,本文旨在提供参考信息,投资决策需谨慎。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侯寒渊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减缓机器人过去春天增长工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