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天立地”,东大“智造”机器人闪耀太空
作者头像
  • 蔡慧娟
  • 2022-02-16 08:39:30 3034

导读:

近期,由东南大学宋爱国教授带领的遥操作机器人技术团队荣获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这支团队如何在科研道路上践行“顶天立地”的理念?现代快报记者深入采访,揭示了团队背后的创新故事。

顶天立地,科研初心与使命

该团队汇聚了12位专业教师及百余名学生的智慧力量,紧密围绕载人航天、核安全、助老助残康复等关键领域,深耕遥操作机器人技术的前沿基础与核心技术研究。团队秉持“顶天立地”的科研精神,不断突破技术壁垒,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惠及大众的高端机器人产品。

传承与遗憾:追忆机器人研究先驱

提及团队的历史渊源,宋爱国教授回忆起一段令人心痛的往事。在《机器人传感技术》课程之初,导师黄惟一教授讲述了一位前辈——查礼冠教授的贡献与牺牲。查礼冠教授在1958至1960年间,成功研制了中国首台仿人机器人,并在1983年全国机器人大会上,作为发起人之一与黄惟一教授参会。然而,就在大会结束后,一场意外夺走了查礼冠教授的生命,黄惟一教授也因此重伤。尽管如此,黄惟一教授在次年康复后,重建了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实验室,并得到了“863”高技术计划的支持,成为机器人传感技术领域的杰出代表。

科研之路:聚焦航天与民生

宋爱国教授与导师黄惟一共同确立了科研方向,即聚焦于航天领域的重大需求。自1993年起,宋爱国将“力觉临场感机器人基础研究”作为博士课题,旨在探索在空间探测、深海开发和原子能利用等领域应用的机器人技术。这一研究路径不仅体现了“顶天立地”的精神,还特别关注了空间通信大时延下的遥操作机器人感知反馈与控制难题。

科技之光:助力中国空间站

宋爱国团队为中国空间站研发了高精度的多维力传感器与操作力测量系统,填补了国内在失重环境下人体力测量方面的空白。这一成果不仅为航天员提供了精准的操作力数据支持,也标志着团队科研成果的“立地”实践,即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关键作用。

康复科技:服务老龄化社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康复科技领域,特别是在老年痴呆症早期诊断与干预方面。通过研究设计专门的机器人系统,旨在识别并辅助老年人进行早期干预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

团队精神与未来展望

被授予“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称号,不仅是对团队过去成就的认可,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宋爱国教授强调,团队的成功得益于每位成员的共同努力,未来将继续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科技报国为己任,持续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结语:

东南大学的遥操作机器人技术团队,以其“顶天立地”的精神,不仅在科研前沿取得了显著成就,更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故事,展示了科学家们在追求卓越的同时,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蔡慧娟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东大顶天立地闪耀机器人太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