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机器人-B(2252.HK),近期在医疗设备市场表现出色,股价在短短一周内攀升超过80%,最高触及31.75港元,市值突破300亿港元,强势回归高位。这一强劲势头背后,是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医疗设备的通知,预计每家医院的贷款金额将不低于2000万,此举有望推动医疗设备的采购与更新。
医疗新基建的催化剂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财政贴息政策的实施,将极大激发医疗机构对新设备的需求,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注入活力。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有望显著提升,医疗器械市场预计在本年度第四季度至明年迎来采购高峰。对于国际型、平台型、创新型企业而言,这是一次提升市场份额、加速产品入院的绝佳机遇。
多领域覆盖的手术机器人领军者
微创机器人作为全球唯一横跨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和经皮穿刺五大领域的手术机器人公司,拥有丰富的研发成果。旗下产品如蜻蜓眼、图迈和鸿鹄已成功获得国家药监局(NMPA)的上市批准,具备商业化基础,将直接受益于财政贴息政策的利好影响。
产品获批与商业化挑战
尽管微创机器人拥有多款获批上市的产品,如图迈和鸿鹄,但在商业化进程中遭遇了挑战。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仅为104.8万元,主要来源于此前上市的蜻蜓眼产品。股东应占亏损额达4.59亿元,同比扩大89.7%。亏损原因归咎于研发投入、销售及营销开支的增加,以及员工成本的上升。
产能与营销双管齐下
面对商业化难题,微创机器人采取了增加产能和加强营销策略的双重措施。上半年,公司加大了对图迈、鸿鹄等产品的生产准备,同时增加了销售及营销支出,以支持产品的市场推广和临床应用。
广阔的市场前景
尽管面临亏损压力,微创机器人仍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主要得益于其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对手术机器人的需求持续增长,该技术的高精确度、一致性以及对医生负担的减轻,使其成为极具临床价值的高端医疗器械。
高速增长的全球市场
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3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854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40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1.5%。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市场需求巨大,虽然当前渗透率较低,但随着政策扶持和技术进步,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有望在未来十年实现快速增长。
结论
微创机器人正面对着商业化过程中的挑战,但其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多领域覆盖、丰富的产品线以及政策支持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昂的研发成本,微创机器人通过优化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布局未来,有望在广阔的医疗科技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