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电子制造行业的持续火热发展,本土企业不仅享受着快速成长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订单交付的压力。这一火热背后,是电子行业生产始终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据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电子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0.2%,成为增长最快的制造业大类之一。
然而,电子制造业还面临着一个“冷”挑战——即人才市场的冷淡。产线上重复性作业的任务不仅招工困难,用工不稳定,而且留工难度大,这逐渐成为影响生产效率和订单交付速率的关键因素。
在上海的一家外资半导体公司,面对业务规模快速扩张与人才资源日益紧张的双重挑战,公司果断采取了自动化转型的策略,引入了六台MiR AMR(自主移动机器人)来优化高频次、低价值、对人工作业来说较为枯燥的物料运输工作,以改善产线物流流程并降低对人工的依赖。
这家半导体公司的生产总监表示,面对社会层面的人员招募难题,以往物料运输主要依靠人工搬运,任务简单但繁重,加之搬运过程中的工伤风险,导致相关岗位人员流动性极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自动化来解决物料搬运问题。
采用MiR AMR后,六台机器人分别部署于“包装车间”和“物料车间”,实现了物料的自主运输,有效减少了对人工的需求。在包装车间,两台MiR100与一台MiR200协同工作,每日24小时不间断运行,负责成品入库与半成品分发,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该半导体公司的副总经理指出,考虑到跨楼层运输需求,传统AGV方案因受限于路轨运行方式而难以满足。最终选择了MiR AMR技术,因为其自主导航、无需铺设路轨的优势,使得未来即便需要调整机器人任务路径,也能通过电脑端绘图设定实现,灵活便捷。
部署以来,MiR AMR为公司带来了多重优化:
Mobile Industrial Robots(MiR)专注于研发与销售业界领先的自主移动机器人,旨在通过快速、简便且成本效益高的内部物流解决方案,释放员工潜力,让他们专注于更有价值的工作。MiR的创新机器人已被全球数百家来自制造业、物流与医疗健康领域的客户采纳,覆盖大型跨国企业与中小型企业,足迹遍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全球移动机器人市场的领导者,MiR在纽约、圣地亚哥、新加坡、法兰克福、巴塞罗那、东京和上海设有区域办事处,由经验丰富的丹麦机器人行业专家创立,总部位于丹麦欧登塞,并于2018年被全球知名的自动测试设备供应商泰瑞达(Teradyne)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