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文化,这一对未来高科技的想象与对机械文明的深刻反思,正逐渐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社会。在两会的讨论中,小米的首席执行官雷军提出,应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则预言,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将超越1:1;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在三月宣布,将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这些迹象表明,人形机器人已不再局限于科幻作品的虚构元素,而是正被塑造为人类的得力助手。
早在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制造了首个名为“Televox”的人形机器人,揭开人形机器人研发的历史篇章。在1939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上,Elektro机器人能以幽默的方式自我介绍,展现了早期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水平。然而,由于商业价值有限、成本高昂等原因,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一度停滞。近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形机器人再次成为科技界的焦点。
为何选择人形设计?人类最初创造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替代人类完成繁重、单调且可能危险的任务。机器人“robot”一词源于捷克语,意指“奴隶、苦力”,因此,设计它们以人类可以使用的物品、适应人类环境、遵循人类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理所当然的选择。而人形机器人以其高兼容性成为更优解,不仅便于操作,还能通过仿生学原理优化设计,使机器人的行为逻辑更加贴近人类,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尽管人形机器人尚未广泛普及,工业领域多采用机械臂形式,虽模仿人类手臂,但在使用人类物品方面表现出色,属于广义的仿生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侧重于增强交互与移动功能,通常不追求设计成人形以提高兼容性。在国际舞台上,例如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人已具备与人类相当的行动和感知能力,能够熟练使用人类物品,适应人类生活环境,尤其适用于高风险领域的作业,如消防等,显著降低人员伤亡风险。特斯拉的机器人甚至能在工厂生产与其相同的机器人,预示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飞速进步。
人形机器人正逐步融入我们的生活,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便利,也引发了伦理与管理的挑战。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实现爆炸性增长,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关于信息安全、人身安全等问题的深思。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护,是人形机器人成为日常消费品的关键。我们既要拥抱科技的进步,期待人形机器人能成为人类生活的助手,也要关注其带来的潜在风险,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科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