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飞过的蜜蜂,有可能是机器人?!
作者头像
  • 费烨妮
  • 2023-03-24 17:49:00 3110

近期,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融合自修复技术与仿生肌肉的执行器,大幅提升了空中机器人的灵活性,朝着实现自主修复的“机器人蜜蜂”迈出了关键一步。研究团队表示,这类以肌肉形态设计的微型机器人,即将成为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前沿产物。

回溯至Netflix的科幻剧集《黑镜》中的《国家仇恨》一集,剧中描绘了成群的机器人蜜蜂在花朵间穿梭,旨在弥补昆虫数量减少导致的授粉问题。然而,这一设想在剧情中走向了极端,引发了对机器人潜在威胁的担忧。现实中,若机器人蜜蜂成真,是否会效仿剧集中的情节,对人类构成攻击性?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对此持乐观态度,坚信机器人蜜蜂将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特别是在狭小空间内的操作任务。他们指出,当前阶段并未在机器人蜜蜂上安装任何收集信息的设备,并强调其飞行稳定性和安全性远超现有飞行器。

新材料与新技术助力飞行性能

在一篇于3月15日发表的论文中,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揭示了如何通过使用具备弹性的肌肉状致动器及自修复技术,显著增强机器蜜蜂的抗损能力。过去的研究重点在于提升飞行机器人的操控性、防碰撞及撞击后的持续飞行能力。研究发现,蜜蜂即使失去多达40%的翅膀,仍能翱翔于天空,这一自修复飞行特性吸引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研究人员通过研发一种软质人造肌肉——介电弹性体致动器(DEA)来实现这一目标,该材料能够在受到穿刺和颠簸后继续拍打机器人的翅膀。这种材料由填充在电极之间的弹性体层构成,当施加电压时,电极挤压弹性体,促使翅膀快速拍动。

实验中,研究团队采用介电弹性体致动器进行了两种稳定性测试,模拟轻微与严重损伤,以评估其自修复性能。当遇到小损伤时,通过调整电压来启动自我清除过程,即在损伤处烧毁电极,隔离缺陷区域,确保机器人主体部分不受影响,从而实现飞行功能的连续性。

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人员发现,受损的机器人蜜蜂在飞行表现上与未受损的机器人蜜蜂极为相似,得益于软质肌肉材料和自我清除机制的协同作用。

法律框架保障安全发展

尽管机器人蜜蜂尚未装备攻击性武器,但全球范围内对于人工智能产品的法律法规已逐步建立,确保其开发、应用在安全层面得到严格管理。美国、欧盟与中国等主要经济体均通过立法,明确了人工智能安全责任,强化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估。

在法律框架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前进,确保了包括机器人蜜蜂在内的新型智能产品不会对公众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未来的空中伙伴或许将不再是单纯的生命体,而是拥有先进智能的机器人,共同构建更加和谐的科技生活。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费烨妮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蜜蜂飞过机器人身边可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