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机器人”诞生了新型生物机器人
作者头像
  • 赵晨辰
  • 2023-04-19 18:22:00 3065

近期,大阪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研发出一款机器人蟑螂,通过引入机器学习技术对其实施自动刺激,显著优化了其运动性能。这一成果标志着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与以往依赖材料模仿动物制造的仿生机器人不同,这次是直接在生物体上嵌入了科技元素,实现了动物与机器的融合。

数百年间,自然界中的生物演化出了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如果能汲取这些优势,并结合人类的先进机械科技,无疑将开辟机器人领域的新纪元。昆虫,特别是蟑螂,因其复杂的神经肌肉网络和易于操控的特性,成为了研究焦点。科学家们在蟑螂尾部植入电极,通过电信号控制其动作,使其能够响应人类的指令行动。

蟑螂偏爱在黑暗环境中活动,这源于它们的遗传习性。研究探索了能否通过人工手段改变这一特性,使蟑螂无论昼夜都能保持一致的行动力。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在动物体内构建可控的机械组件,尤其是将刺激电极植入大脑或周围神经系统,实现了对蟑螂运动的精确控制,进而创造出“半机械生物”。

蟑螂以其卓越的运动能力著称,明显优于同类大小的仿生机器人,使其成为探索未知环境的理想工具,如执行搜索与救援任务。然而,蟑螂作为夜行性生物,其行为模式在夜间或黑暗中受到限制,加之难以在黑暗环境中传输实时影像,这制约了其在特定情境下的应用潜力。

研究团队采用惯性测量单元(IMU)捕捉半机械生物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数据,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分析,优化蟑螂的运动性能,包括提升搜索效率和行进距离,减少停留时间。具体操作包括将蟑螂麻醉后植入电极,并通过连接器与电子背包实现信号传输。

电刺激方法为解决机器人灵活性与自由度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人员无需直接控制蟑螂,而是通过适度的刺激引导其行动,如调整身体姿态或纠正方向错误,以满足特定任务需求。实验显示,机器人蟑螂的搜索效率和移动距离分别提升了68%和70%,停留时间减少了78%。

尽管取得显著进展,机器人蟑螂的商业化应用仍面临挑战。在地震救援场景中,机器人蟑螂的突然出现可能加剧遇险者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其情绪稳定。在火灾等高温环境下,电子元件的耐热性能也是亟待验证的关键因素。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未来十年内,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有望达到4:1,这意味着每四个人将拥有一个机器人助手。这一趋势将对机器人功能、性能及应用场景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大阪大学的研究成果展示了机器人蟑螂在特定环境下的巨大潜力,也为未来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赵晨辰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机器人诞生新型动物生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