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电视台发布了上半年全国制造业的数据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同比上升了4.2%,较第一季度增加了1.3个百分点,各领域的表现均达到“期中考”的标准。其中,汽车工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刷新历史记录,造船业的三大关键指标继续在全球范围内领先,一批关键技术产品取得了重大突破,产业发展前景持续乐观。
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核心支柱,自年初以来,得益于一系列优化实体产业和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国制造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一、二季度的增长率分别为3%和4.6%,月度增长率依次为2.4%、3.0%、3.6%、3.6%、3.8%,呈现出持续加速的恢复趋势。
机器人产业被视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其研发、生产和应用是衡量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随着制造业的稳步复苏,全行业产能显著增加,尤其在汽车、消费电子、锂电、光伏等高需求行业中,机器人应用的普及度较高,这预示着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增长高潮,成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尽管2023年6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下滑12%,至4万台,但主要应用行业的回暖迹象已十分明显,预示着未来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将有所提升。据中国汽车协会、国家能源局等机构公布的数据,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374.7万辆,同比增长44.12%,显示出了回暖的趋势;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为152.1GWh,同比增长38.1%;光伏累计新增装机容量达到78.42GW,同比增长153.95%;风电累计新增装机容量为22.99GW,同比增长77.67%。
近期,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对机器人产业及相关上下游行业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政策。例如,在7月2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汽车和电子产品消费领域出台了相关政策方案,旨在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消费。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司副司长常铁威、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环资司二级巡视员宋常青以及经贸司副司长李超出席了该发布会,常铁威副司长表示,下半年将进一步推动促进消费工作,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就业,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市场分析报告指出,随着下游市场需求的逐步释放,工业机器人行业有望从谷底反弹,并且“国产化”成为关注焦点。根据MIR的数据预测,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率预计将达37%。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应用经验积累的推动下,核心零部件企业将拥有显著的成长空间,尤其是在推动国产自主可控和保障产业链安全的大背景下,具备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