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览
封面新闻 记者 谭羽清,图片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提供
科幻电影中常出现的“机器手术助手”概念,在现实中已逐渐成为可能。以《普罗米修斯》和《异星灾变》为代表的作品,展现了医生机器人在整容、生育等领域的神奇能力。然而,这些虚构场景正逐渐变为现实。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一场“人机合作”的手术展示了这一趋势。今年5月,一位12岁的患者接受了由医生在机器人辅助下的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和胰腺假性囊肿内引流手术,成功救治。近期的术后复查显示,该患者恢复良好。
这场手术标志着“医生+机器人”的新型手术模式正逐步成熟。7月26日,封面新闻记者与主刀医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炎中心副教授陆慧敏进行了深入交谈,探讨了手术机器人的功能与影响。
一场“缺席”的手术
在现代化的手术室中,小患者躺在手术台上,助手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而主刀医生并未现身手术室,而是坐在显示器前,通过虚拟影像遥控操作机器人。机器人以其“三头六臂”般的灵活性,精准执行手术流程。
陆慧敏副教授团队的手术操作
在陆慧敏教授的操控下,机器人精准地实施了包括切除胃前、后壁及囊壁、吸尽囊液、清除胰腺坏死组织、胃后壁与囊壁吻合以及胃管放置等一系列精细手术步骤。整个手术过程高效有序,术后CT复查证实手术效果理想,出血量仅为10毫升,仅为一个可乐瓶盖的量,且患者体表仅留下5个直径约1厘米的小切口。
“医生+机器人”组合的创新
针对小患者的病情,传统手术方式(开腹、腹腔镜或内镜超声引导内引流术)各有局限性。此次采用“医生+机器人”的创新模式,汇聚了多种传统手术方式的优点,旨在提供更精准、创伤更小的治疗方案。
适应新“肢体”
手术机器人的使用初期,医生需要时间适应与机器的默契协作。据陆慧敏教授介绍,医生通常可在3个月内熟练掌握操作技巧,实现与机器的“人机合一”。操作中,医生能够通过显示器上的3D影像,灵活控制机械臂进行手术,提升手术效率与精度。
远程手术的前景
通过5G通信技术的辅助,远程手术已成为可能。在一次上海与宁夏的远程手术中,上海专家成功为宁夏患者完成了约两个小时的腹腔镜下手术。这一技术的普及意味着偏远地区患者也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减少长途旅行就医的不便。
成本与挑战
尽管机器人手术带来了诸多优势,但高昂的成本仍是推广的主要障碍。包括高昂的设备费用和“开机费”,以及手术过程中操作杆的维护成本,都使得此类手术费用较高。国产机器人的研发与迭代升级,以及成本的降低,对于推动这类手术的普及至关重要。
AI赋能的未来
在手术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正逐渐拓展。AI不仅能够辅助医生判断手术过程中的关键细节,如识别血管和组织、检测操作失误、监控病人体征等,还能在术后对手术进行评估,帮助医生优化技术。未来,AI技术将进一步融入手术机器人,为其赋予更强大的功能,提升手术效率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