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宗上市公司新增了“机器人”概念,仅在八月十六日,即有超过十家公司完成了这一概念的新增。新增的原因多与公司业务与机器人技术相关联,这表明机器人概念正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所谓概念股,指的是那些带有特定内涵的股票,这种内涵往往被用作选股和市场炒作的主题,引领着股市的热度。这类股票在短期内往往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然而,大多数只有一小部分投资者能在初期阶段获利,多数人则是在股价高涨时追涨,成为所谓的“韭菜”。
相比之下,业绩股则依赖于实际的公司业绩作为支撑,其风险相对较低。近期,多家公司加入机器人概念的竞争行列,这标志着机器人成为了新的市场热点。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推进,机器人被赋予了新的角色——人工智能的关键载体。近期,包括小米、华为、字节跳动、货拉拉在内的知名企业宣布涉足机器人领域,进一步推动了机器人概念的热度。
在这些新增机器人概念的公司中,不乏有净利润出现亏损的情况。例如,长荣股份,其主要业务涵盖高端装备制造及产业投资和金融服务,新增机器人概念的原因在于其生产的拆垛、码垛机器人主要服务于包装行业客户,在国内外均有销售。然而,根据一季度财报,公司的主营收入下滑了18.25%,净利润减少了48.12%,扣非净利润更是出现了亏损。
另一家名为中超控股的公司,其主营业务为电线电缆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由于公司控股子公司中超电缆拥有“耐扭转耐腐蚀型高柔性智能机器人电缆”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即使该产品尚未实现量产,公司仍提前加入了“机器人概念”的行列。
中超控股的中期报告显示,公司主营收入增长了6.22%,净利润大幅增长了704.09%,虽然扣非净利润为负值,但同比增长了28.82%。
许多人认为,概念股更多是一种市场情绪的体现,而情绪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概念股通常依赖于消息或政策的推动,缺乏实质性的业绩支持,一旦股价过度上涨,预期被透支,下跌速度同样迅速。尽管如此,机器人概念的兴起无疑将对整个行业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