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姚期智,这位2000年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及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领域未来的展望。他强调,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实体机器人应具备与真实物理世界互动的能力,从而为产业带来实质性的价值提升。
姚期智指出,当前具身机器人面临四大挑战:
底层控制难度:机器人难以像大型语言模型那样实现自顶向下的控制策略,需要逐步开发底层控制能力。
计算能力瓶颈:即使是先进的模型如谷歌的Robotics Transformer,其计算能力仍然无法满足机器人控制的实际需求。
多模态融合问题:如何将机器人各种传感器的感知信息整合,形成一致的行动策略,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数据安全与隐私:随着机器人收集数据量的增加,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不容忽视的议题。
理想身体形态:姚期智认为,人形机器人是最理想的具身智能体形态,因其能更好地适应人类环境。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该机构的多位教授在具身智能领域取得进展,包括人形机器人“小星”和“小星MAX”的开发。
身体部分:人形机器人的设计重点在于提供全面的传感器和执行器,以支持复杂的任务执行。
小脑体现:通过优化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实现高效的路径规划和动态响应。
强化学习应用:利用强化学习提升机器人的适应性和学习效率,特别是在复杂环境下的表现。
触觉与视觉:研究高质量的触觉传感器和视觉处理能力,以增强机器人的感知和交互能力。
大脑功能:借鉴大语言模型,探索自动化任务规划与执行的机制,提高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
构建通用模型:开发能够直接控制底层硬件的具身AI模型,是实现高效机器人控制的关键。
计算能力提升:提高机器人的计算速度和处理能力,以适应更复杂的任务需求。
多模态集成:优化多传感器数据的融合,提升机器人的决策精度和适应性。
数据安全与伦理:加强数据安全措施,确保机器人系统在收集、处理和存储数据时遵守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
姚期智的分享揭示了具身机器人领域的前沿进展与未来挑战,强调了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多层次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望见证机器人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