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航机器人专家陶永:我国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处于发展快车道
作者头像
  • 黄敬闲
  • 2023-08-24 10:13:11 3047

导读:

2023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的焦点之一——“机器人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论坛”于近期在北京市举办,该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主办。论坛结束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员陶永接受了《新京报》的深度采访。

陶永指出,中国智能机器人技术和产业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医疗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成为未来的热门领域。他建议,应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促进跨学科的整合与协同。

亮点概览:

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现状

陶永表示,中国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正处在快速成长期。工业机器人作为最早的产业化应用领域,已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中国已连续九年位居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之首。服务机器人则展现出快速增长的潜力,覆盖了医疗康复、助老助残、家庭教育、商用等多个细分领域,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特种机器人则在特殊环境下承担重要作业任务,如地震救援、核工业检测、极地科考等。

未来趋势与应用场景

陶永分析,预计2023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260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分别占据156亿、81亿和23亿美元。世界机器人大会全面展示了“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商业社区服务、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重点关注领域

陶永强调,仿生机器人、群体机器人、微纳机器人以及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机器人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仿生机器人,如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将拓展至特殊服役、工业生产、商业服务、家庭服务等场景。群体机器人技术将促进多机器人的协同工作,提高效率与安全性。微纳机器人则有望在生物医学、组织工程、微电子技术等领域大放异彩。具身智能与垂直大模型的结合也将增强机器人系统的分析能力和交互性。

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比较

尽管与美国、欧洲、日本等机器人强国(地区)在某些关键技术上仍存在差距,但中国机器人产业正迅速追赶,特别是在核心零部件、智能传感器、工业视觉技术、力传感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的优势在于庞大的市场规模、广泛的用户需求,以及在新能源汽车、3C、光伏、智能硬件等领域的自动化需求增长。

前沿技术和挑战

陶永指出,中国机器人产业面临的核心挑战包括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特殊环境下的环境感知与精确运动控制技术,以及人机交互技术的提升,特别是语音交互、视觉交互等。同时,机器人与虚拟现实、元宇宙技术的融合,以及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技术的集成,都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突破。

发展建议与展望

陶永建议,中国应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强跨学科整合,培育领军企业,推动机器人技术在多个领域应用。同时,加强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机器人供应链保障体系,促进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他期待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能在技术创新与应用层面取得更大突破,为全球智能化转型贡献更多力量。

结语:

陶永的研究与见解为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方向指引,预示着中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将在未来几年迎来更为蓬勃的发展,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与便利。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黄敬闲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陶永机器人快车道北航专访处于我国产业专家发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