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的过程中,对人形机器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现场,特斯拉展示了其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的概念模型,尽管它还停留在静态展示阶段,却已吸引了大量参观者,场面异常火爆。为什么一个不能动的机器人模型能引发如此多的关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逛过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后,我对人形机器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斯拉的“擎天柱”虽然只是1:1的模型展示,但其展台前人流如织,足以让人感受到人们对这一未来科技的热情与期待。一个静态的机器人模型为何能引发如此热烈的反响?同样在大会上,活蹦乱跳的机器狗和能卖咖啡的机械臂已经展现了它们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但人们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执着似乎更加深厚。
随着8月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办,六百多款机器人汇聚一堂,其中包含十几款人形机器人。这一盛况立即引发了我的兴趣。在马斯克的引领下,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发展现状如何?为什么人们如此执着于人形机器人?这些问题促使我深入探究。
在参观展览并与多位行业专家交流后,我逐渐解开了谜团。双足机器人成为了行业的热点,这与AI和硬件技术的双重进步密切相关。虽然模仿人类外形,但人形机器人在当前正处于一个技术交汇的关键时刻,尤其是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用机器人,即具备广泛适用性的机器人,一直是机器人领域的目标,其市场潜力巨大。通用机器人需解决的核心技术包括本体(硬件)、小脑(感知与控制)和大脑(逻辑推理、决策等)。近年来,生成式AI的出现,使得机器人在大脑层面的智能化突飞猛进,而人形机器人因其灵活性和适应性,成为实现通用性的理想形态。
波士顿动力等公司在本体和小脑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商业化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成本控制和智能大脑的缺失。随着AI技术的飞跃,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想象空间急剧扩大。宇树科技、达闼机器人等企业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将AI与人形机器人结合,开启了新的商业探索。
在人形机器人的设计中,腿部控制是难点之一。近年来,强化学习等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内电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例如,优必选科技采用的刚性驱动电机,而新兴设计如“鸵鸟腿”和轮腿式机器人,则在结构上进行了创新,旨在提高效率和适应性。
人形机器人不仅体现了技术的先进性,还预示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在家庭服务、智能制造等领域,人形机器人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商业化之路仍充满挑战,尤其是在成本控制、场景适应性等方面。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深化,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加广泛的应用,但其商业化成功还需找到正确的市场需求和成本匹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