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MIR研究机构的数据,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内资企业份额持续增长,今年第二季度内资市场份额达到43.7%,外资市场份额首次降至60%以下。这一趋势预示着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在竞争中崭露头角。
工业机器人被视为制造业的“皇冠”,自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汽车生产的兴起而在欧美、日本等地区蓬勃发展。长期以来,以日本和欧洲的“四大巨头”——ABB、发那科、库卡和安川电机——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近年来,国内的国产机器人品牌正在逐步挑战进口品牌的市场地位。
在疫情期间,国产机器人凭借稳定的性能和逐渐增强的品质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尤其是在搬运、上下料、常规组装乃至喷涂等场景中。天机智能CEO段京易指出,由于外资品牌在供应链方面受到的冲击,国产机器人品牌获得了更多的市场机会,进而导致外资品牌市场份额的下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其制造业的多样性为国产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国产机器人品牌迅速抢占新应用场景,推动了行业格局的演变。
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外资品牌在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份额虽仍占据主导,但内资品牌如埃斯顿和汇川技术等在前10名榜单中崭露头角,其中埃夫特也成功进入前十,埃斯顿更是升至第二位,仅次于发那科。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在市场中的崛起。
为了减少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提高效率并控制成本,供应链国产化成为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例如,美的集团通过收购库卡股权,并将其纳入旗下业务,推动了供应链本土化的进程。通过引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美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二期项目实现了零部件供应效率的大幅提升,供应链本土化率达到85%以上。
国产工业机器人在核心部件上的国产化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控制系统软件仍是国产机器人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面对这一挑战,国内厂商正积极研发自研控制系统,以提高机器人在更高工艺场景下的应用能力。系统软件的自主研发对于机器人向更高端领域拓展至关重要。
尽管面临库存偏高、增长放缓的压力,但多家国内工业机器人头部上市企业的营收仍保持增长态势。埃斯顿、埃夫特等企业的业绩增长表明,市场仍然存在机遇。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光伏、储能、汽车电子和船舶等行业展现出良好的增长潜力。
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处于快速变革之中,国产品牌份额的持续增长、供应链的国产化趋势以及新兴行业的机遇共同推动了这一市场的动态变化。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正积极探索创新路径,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