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人技术的最新动态中,协作机器人作为工业生产领域的新星,正逐步改变着人们对于劳动力的看法。这类机器人旨在与人类工友协同作业,不仅减轻人力负担,提升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还为工作与生活平衡提供了更多可能,促进了科技与社会的双重进步。
自2008年丹麦优傲机器人推出全球首台协作机器人UR5以来,这一领域经历了15年的蓬勃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响应“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号召,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一系列政策如《“机器人+”战略》、《“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旨在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的创新中心、高端制造的集中地以及集成应用的前沿高地。
协作机器人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自动化能力,能替代人在单调、危险或重复性劳动岗位上的工作,有效缓解用工紧张局面,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培训现有员工成为机器人专家,企业不仅能节省成本,还能激发员工潜能,构建良性的用工环境。
尽管细分市场增速有所放缓,但协作机器人的销量增长依然显著,远超行业平均水平。2019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在整体工业机器人市场中的份额达到5.36%,较前一年提升了1.32个百分点,预计2023年这一比例将超过6.5%。随着机器人价格的持续下探,“成本驱动创新”的理念愈发凸显,激励着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并联机器人和SCARA两大关键细分领域,中国品牌正逐渐崭露头角。国产SCARA市场份额已跃升至39%,并联机器人市场份额更是高达75%。代表性企业如台达、汇川技术、众为兴在SCARA领域与国际二线品牌实力相当;在并联机器人领域,勃肯特、阿童木及华盛控等企业的表现尤为亮眼,勃肯特的市场份额紧追国际巨头ABB。
协作机器人以其灵活性、安全性、低成本及易操作性,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的不同环节,从精密机械加工到繁重的物料搬运,都展现出其不可或缺的价值。据预测,到2026年,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有望达到18万台,市场规模接近230亿元,预示着这一技术将在未来的工业化进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