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与军事的融合背景下,救援机器人作为特殊领域的重要装备,正逐步展现其在灾难救援和战场救护中的独特价值。近期,俄军在一次军事演练中引入了此类机器人,引起广泛关注。这类机器人在实战环境下自主执行伤员救助任务,成为其主要应用模式之一。
中国在救援机器人领域起步于21世纪初,尤其在汶川大地震后,研发进程显著加速。目前,救援机器人已分类别地服务于不同场景,例如在地震废墟中穿梭于狭窄空间,寻找幸存者并向救援人员传递信息;拥有挖掘、破碎、剪切、扩张、锯断能力的机器人则辅助解救被困者;而具备搬运与载重能力的机器人则负责转运伤员。
本次演练中亮相的多功能救援机器人,集成了多种机械功能,包括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叉装机、高空作业车等,以及生命探测仪器,自重约3至4.5吨。其设计融合了创新结构、轻量化材料、动力学分析、多机电系统管理和智能化控制六大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救援效率和效果。
这款机器人采用轻量化设计,配备前双臂、后折臂结构,具备多个液压输出接口,能够连接发电机、空压机、制氧机、水泵、手动液压工具以及照明、充电设备,实现多样化操作。它不仅具备搜索与救援功能,还配备了多种辅助工具,如远距离大范围扫描搜索、挖掘、破碎、剪切、扩张、锯断、抓装、叉装、吊运、举升、推拉、支撑、高空作业等,单台机器可替代超过20名人工操作。
采用液压驱动的救援机器人,其控制系统基于电液比例系统模型、工作臂运动分析等技术,结合CAN总线电液比例控制技术进行开发。无线遥控模块的集成,使得操作更为简便,同时确保了系统的高度可靠性,保障了救援过程的安全性。
救援机器人装备了多个相机和传感器,搜索臂末端则配备麦克风、扩音器、CCD相机、生命探测仪和照明灯,支持操作人员、救援装备、救援人员、遇险者之间的无线通讯。此外,机器人还能通过公网、专网、卫星通信等方式,即使在“断电、断路、断网”的极端条件下,也能维持网络通信畅通,确保指挥链的连贯性。
中国在救援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了技术创新与应用的紧密结合,更是近年来科技在救援实践中的重要体现。从研发到应用,从硬件到软件,中国不断探索和优化救援机器人的功能与性能,旨在提升灾害应对能力,保护生命安全。通过国家指挥部方舱的自主研发,构建了包括现场指挥部、救援指挥中心、通信控制中心和综合办公中心在内的多层指挥体系,实现了高效的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和决策指挥,确保了在复杂环境下的救援行动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