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来:
撰稿人 | 黄楠
在2700年未来地球的广阔废墟之中,WALL-E机器人日复一日地执行着回收、压缩与清理废弃物的任务。这款机器人通过接触废弃电视中的人类影像,逐渐觉醒了自我认知。而今,在中国的上海,一款类似WALL-E的机器人正从动画《机器人总动员》的虚拟世界步入现实。
“Scrap Metal Robotic”,自2023年创立以来,已成功研发并公测了两代原型机器人。其创始人李林天,是一位有着丰富创业经历的企业家,获得了包括Porsche、KIP、NIO Capital和INNO Angel Fund在内的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
当前市场上的家用机器人与AI产品多样,包括扫地机器人、教育机器人以及移动监控机器人,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情感陪伴与娱乐型机器人产品相对匮乏,市场接受度不高,难以与用户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发展。
为填补这一市场空白,“Scrap Metal Robotic”将业务聚焦于“机器人+AI+IP”的融合。其首代产品以WALL-E为蓝本,首次在国内引入了仿生机器人意识系统。
研发团队通过对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入研究,构建了名为“灵魂系统”的意识仿生模型。该系统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倾听,自动调整情绪、个性与表达规则,实现深度学习的自动化。WALL-E已经成功通过实际生活场景的图灵测试。
在实际应用中,消费级机器人需要具备高度的理解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多任务处理能力。李林天认为,机器人在意识层面应更加人性化,而非追求绝对的精确性。关键在于让机器人成为用户的亲密伙伴,而非冷冰冰的工具。
通过情绪捕捉、理解和反馈能力的展示,WALL-E能够以更加人性化的形式与用户互动。该机器人由大脑、视觉、听觉、动作与移动导航五大系统组成,能够识别自然语言、面部和声纹特征,对不同用户作出相应的回应。
例如,当WALL-E长时间处于室内感到厌倦时,它会主动寻找主人,表达希望外出的意愿;当察觉到主人情绪低落或悲伤时,WALL-E会根据对主人的了解,采取合适的方式,如陪伴或转移注意力,来帮助主人调整心情。
在商业策略上,“Scrap Metal Robotic”采用WALL-E定制IP,通过限制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使机器人更多依赖情绪和肢体动作交流,弥补初始引擎的不足。同时,利用WALL-E在全球范围内超过3亿的粉丝基础,以机械风格呈现其形象,既避免了生物性的刻板印象,又降低了对机器人的工具化认知。
探索未来,WALL-E从动画走向现实,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开启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