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硬件的同质化趋势愈发明显,而那些具备核心技术壁垒的关键硬件,注定将在长期发展中成为行业内的“珍宝”。软件能力的强化对于提升人形机器人的实际操作能力至关重要。高质量的场景数据集将成为推动人形机器人落地的核心障碍之一,需警惕“投入多少人力,就能获得相应智能”的误区。
从15世纪达芬奇描绘出首份人形机器人设计草图,到现代科技巨头如波士顿动力、本田、特斯拉、Figure AI等企业相继推出创新产品,人形机器人这一概念已从萌芽阶段迈向了产业化落地的前哨。4月18日,在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峰会上,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阐述了技术、成本与应用场景在机器人研发与落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的预测,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年均增长率将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到2024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1.58亿元,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接近38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超过61%。销量方面,从2024年的0.4万台增长至2030年的约27.12万台。
尽管技术迭代快速,但在国内市场中,很难见到哪家产品能实现代差级的显著领先。这表明技术领先性的不足与生命周期的短暂,使得市场上充斥着激烈的竞争与价格战。技术领先性成为决定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日益提升,其核心驱动力在于软件能力的增强。大模型的引入为机器人赋予了“大脑”,使它们能够处理复杂任务,实现真正的全感知能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场景都能立即受益于AI大模型的加持。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机器人的能力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如服务场景的高适应性与工业场景的高精确性。
中国在机器人部件的研发与生产方面基础雄厚,但仍存在软件与硬件方面的改进空间。核心硬件的高壁垒性使其成为投资的热点,而国产替代战略正逐步推进。滚珠丝杠、灵巧手、运动控制、芯片等关键部件的发展仍面临挑战,尤其是在高功率密度电机的开发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与国产化进程,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等的成本曲线正持续下降。
随着技术创新与规模化生产,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大幅降低,预计到2030年,成本将降至20万元甚至更低。这一趋势将为人形机器人在商用、医疗康复、制造业、物流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铺平道路。同时,高质量的场景数据集将成为推动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关键因素,需避免陷入“人力与智能成正比”的误解。
短期来看,专注于特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是务实的选择,未来将逐渐向任务类通用人形机器人、场景类通用人形机器人演变。长远目标是实现跨任务的通用机器人,但这一转变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偶然性。定位与市场需求将决定机器人方案与落地路径,专用与通用机器人将遵循不同的发展路径。
人形机器人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普通消费者与家庭,成为日常生活的助手。只有当它们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才能实现万亿级别的市场价值。因此,人形机器人不仅要具备技术上的创新与突破,更要解决如何贴近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的问题,从而实现真正的商业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