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双重影响下,中国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正逐渐崛起。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2015年,每万名工人中就有66台机器人,一年后这一数字上升至77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的自动化程度最高,每万名工人中就有631台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主要用于工业部门和电子工程领域。
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引导下,中国机器人产业正迅速增长。据统计,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13万台,同比增长8%。未来三年,中国机器人市场有望保持约20%的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11亿元。近年来,随着本土品牌的崛起,国产机器人逐渐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局面。
工业机器人相比人力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目前,一台机器人平均可以替代两名工人,且能24小时工作。因此,机器人的投资回收周期大约为两年。此外,工业机器人的高精度和高稳定性使其在汽车制造和电子产业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高负载和高精度要求的领域。
2017年,中国机器人市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机器人本体市场、系统集成市场和核心零部件市场,三者的比例约为1:1.7:0.6。系统集成市场增速低于本体市场,但整体市场规模仍在扩大。预计到2020年,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将达到560亿元,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将达到951亿元,合计1511亿元。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由汽车制造和电子产业驱动,两者合计占据了72%的市场份额。特别是电子产业,其机器人密度从2012年的18%迅速提升到2016年的29%。未来,随着3C电子行业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来,半导体产业持续增长,尤其是集成电路和面板等领域。根据SEMI的预测,2017年至2020年间,全球将有62座半导体晶圆厂投产,其中26座位于中国大陆,这将极大地促进洁净机器人的需求增长。
尽管在控制器方面,国产机器人与国际品牌差距较小,但在伺服电机和减速机方面,仍需依赖进口。然而,近年来国内厂商在这些关键零部件上取得了显著进展,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自主研发和市场推广,逐步缩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
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本土品牌正逐步崛起,有望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