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回收机、渣滓分拣机器人、社区回收员……各类科技创新与“互联网+”的应用正在逐步解决中国的垃圾分类难题。
广东省深圳市的一个社区内,居民们正体验着小黄狗公司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在小黄狗公司的分拣中心,工作人员通过自动化设备对各种垃圾进行分类和压缩,随后将其送往资源再生企业。
小黄狗公司成立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在全国33个城市部署了超过1万组回收机,APP用户达260万人。类似的公司还有很多,它们利用自主研发的智能设备和互联网平台推动垃圾分类工作。
近年来,《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和《“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的垃圾分类事业步入快车道。科技和“互联网+”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效率,还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在北京望京地区的鹿港嘉苑小区,居民李阿姨体验了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工作人员赵玲帮助她通过手机APP扫码,将一个坏铁锅投入回收机。机器自动识别并称重,李阿姨获得了相应的环保金。
小黄狗公司的智能回收机集成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实时支付系统等技术,具备定位、扫码、自动识别、满载预警、智能称重和人脸识别等功能。这些功能使得垃圾分类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为了破解传统垃圾分类难题,各种创新模式应运而生。一些企业研发了智能化垃圾分类回收箱,实现了居民刷卡或扫码开箱、满溢报警、投放换积分换现金、监控回溯等功能。有的企业建立了专业化的垃圾清运团队和分拣中心,整合了废品回收商、资源再生企业和垃圾处理单位,形成了完整的回收链条。
另一些企业则将“互联网+”与公益组织相结合。例如,支付宝在长三角地区的14个城市上线了“垃圾分类回收平台”,居民可以通过手机预约,由社区回收员上门收取废旧家电等废品。居民卖废品所得会自动转入账户,操作简便。
还有一些企业专注于垃圾末端处理。在宁夏银川,每天约40吨的尾菜和厨余垃圾被送往西夏区尾菜厨余资源化应用中心,转化为绿色饲料和肥料。在浙江桐庐,这些产品还被摆上了超市货架。
依托技术创新,发动创新思维,各地通过与科技企业和创业平台合作,使居民切实感受到科技创新在垃圾分类中的作用。环保社会组织零废弃联盟政策顾问毛达认为,借助智能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垃圾分类。
然而,实现垃圾分类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提升不可回收垃圾的分类效果,如何解决垃圾收运系统的系统性问题,如何通过设备改变人们的习惯等。这些问题需要结合技术创新、传统垃圾分类方式、社区动员等多种手段来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李国庆指出,垃圾分类不仅是一个科技命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每个居民都积极参与,才能有效解决垃圾分类问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关注度虽然有所提升,但仍需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为了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完善资源循环应用制度,实行消费者责任延伸制度。《“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开展试点,激发市场活力,培育产业发展新模式。
小黄狗公司致力于在扩张和盈利之间找到平衡,通过与街道、居委会、物业公司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下环保教育活动,激励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未来,小黄狗公司计划建立大型分拣中心,规划制造生产基地和环保产业园,形成完整的信息、金融、供应链、物流和仓储产业链,让更多人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总之,科技创新和“互联网+”正在为中国垃圾分类带来新的机遇和希望。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垃圾分类工作有望取得更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