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傍晚,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30位扑火英雄不幸牺牲,其中27人是消防支队的指战员。2015年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也有上百名消防官兵英勇殉职。据统计,2005年至2013年间,全国共发生169万起火灾事故,导致776名一线消防员伤亡。
近年来,火灾事故中消防员伤亡的消息频现,人们不禁思考:是否可以用消防机器人来灭火?或者利用飞机高空洒水或泡沫灭火?
消防机器人逐步进入火灾现场
随着社会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开始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包括消防领域。自1986年日本东京消防厅首次使用“彩虹5号”机器人灭火以来,消防机器人逐渐成为灭火救援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我国多地的火灾救援现场也开始出现消防机器人,这些被称为“钢铁侠”的机器人表现抢眼。
2002年6月,由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消防局联合研发的“履带式、轮式消防灭火机器人”成功通过国家验收。随后,全国多个省市开始配备这款机器人。目前,北京、广州、青岛、武汉等地已装备消防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虽然体型小巧,但功能强大。2016年10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的消防演习中,型号为RXR—MC80JD的“大红牛”机器人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拖拽数百公斤重的消防水带,越过障碍,出色完成了灭火和降温任务。此外,还有大力A类泡沫消防车、32米高的云梯车、26吨水罐消防车等设备一同参与演习。
据统计,2016年消防机器人总中标数量为136台,而2017年的中标数量达到674台,中标金额高达4.78亿元,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
大规模推广仍需克服四大瓶颈
尽管消防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广阔,但要实现大规模推广还需克服一些瓶颈:
首先,消防机器人的造价高昂且维护成本较高。一些地方政府因预算有限,无法负担这些设备。国产消防机器人的售价通常在百万元以上,甚至比高档轿车还贵。此外,消防机器人在火场实战中容易受损,尤其是电子元件容易受到潮湿、浓烟和灰尘的影响,需要较高的维护费用。
其次,目前的消防机器人还不够智能,无法完全取代人类。消防机器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程序控制机器人、第二代具备感知功能的机器人以及第三代智能机器人。尽管国内部分企业正在研发第二代和第三代产品,但目前主流使用的仍是第一代机器人。
再次,即使买得起消防机器人,也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操作和维护。消防机器人集成了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技术,对操作和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很高。消防员必须接受专门培训,掌握相关知识,才能熟练使用这些设备。
最后,消防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中的应用也存在局限。例如,在四川凉山的大火中,由于海拔较高且地形复杂,地面条件较差,消防机器人和飞机等设备难以有效作业。
希望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消防员的伤亡能够减少,人们不再需要通过网络悼念牺牲的英雄,每个人都能平安度过一生。
□ 长江日报记者 华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