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是智能制造升级过程中极为关键的技术。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工业互联网的支持。工业互联网不仅增强了机器人的能力,还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对此表示认同。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目前已进入从中低端向高端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转型的核心问题在于突破核心技术。在最近举办的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创新峰会上,赵杰提出,机器人产业需从依赖低成本竞争转向技术驱动,而突破口则是人工智能。
自2018年下半年起,我国持续多年的机器人热潮开始降温,但在赵杰看来,这并非坏事,反而是好事。降温促使行业冷静下来,思考未来发展方向。
资本市场的态度也随之变得谨慎,过去仅凭PPT和故事就能获得融资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一些实体企业凭借实际业绩获得了大量资金支持。
此外,通过几年的发展,业界对机器人行业的认识更加清晰,认识到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且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长期支持的产业。从火热到降温,标志着行业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同时也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关键时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竞争加剧:从2017年开始,一些机器人企业陆续倒闭或破产,到今天,产业已进入大浪淘沙阶段,只有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
价格战的终结:尽管国产机器人正在逐步成熟,但出口的工业机器人单价逐年下降,这意味着依靠低价竞争的时代即将结束。
核心技术的瓶颈: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当前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生产的约14万台机器人中,近一半是出口的高端产品,这反映出中高端市场仍被国外品牌主导。国产品牌通常强调性价比,因为它们的功能不如国外品牌,只能通过降低成本来竞争。然而,赵杰指出,中国装备制造业在机器人领域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功能落后,另一方面成本上升。
在零部件方面,国产核心零部件已经趋于成熟,成本低于进口产品,但这些零部件也供应给国外机器人制造商,因此,核心零部件的突破不仅降低了国产机器人的成本,还推动了全球机器人成本的降低。
在制造成本方面,国内机器人与国外的差异不大,因为许多国外大型机器人企业在华建厂,管理成本成为主要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即使使用了进口的核心零部件,国产机器人在功能上依然落后,关键原因在于机器人的核心算法——软实力。这种情况下,工厂往往不敢使用国产机器人,倒逼行业必须走功能优先的道路。在硬件成本相近的情况下,未来实现高利润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软实力。
赵杰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机器人提供了重大机遇。如何将人工智能有机地应用于机器人,提升其作业能力和应用范围,将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值得欣喜的是,2019年被视为机器人转型的关键一年,行业已呈现出三个积极变化:由虚向实的转变、由量向质的转变以及由量向专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