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机器人在2005年前后开始流行,并迅速在美国家庭中普及;在中国,科沃斯是扫地机器人的领军品牌,早在2006年就推出了地宝系列扫地机器人,引领了消费级市场的发展。
在家庭环境中,扫地机器人凭借其智能化和便捷性,承担了大部分地面清洁任务,受到了年轻上班族、家庭成员和老年人的喜爱。忙碌的上班族回家后,往往希望尽可能放松,扫地机器人成为了智能家居中备受欢迎的设备之一。此外,在商业场景中,由于人力成本下降、对清洁效率的需求增加以及建筑物和景点对科技和美观的追求,商用扫地机器人市场也在逐步形成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我们收集并整理了来自全球的42家代表性扫地机器人制造商,包括消费级和商用级产品。希望通过这份资料,能为读者提供有关扫地机器人行业的全面视角。
消费级扫地机器人:巨头崛起的时代
美国扫地机器人公司iRobot的成功上市标志着该行业的一个转折点,而在中国,科沃斯则引领了消费级市场的发展。扫地机器人融合了多种技术,如路径规划、传感器、定位建图算法、清扫功能、吸力、扫拖一体等。按照行走方式,扫地机器人主要分为两类:随机碰撞式和路径规划式。
随机碰撞式机器人采用的是早期较为低端的技术,如红外线感应。这种技术虽然能够识别前方是否有障碍物,但无法对房间布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导致清洁效果不佳,但成本相对较低。相比之下,路径规划式机器人利用激光导航或视觉导航技术,能够更精确地绘制房间地图,从而实现高效、准确的清洁。激光导航精度高,但成本较高;视觉导航成本较低,但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表现较差。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导航技术正逐渐融合,大品牌如科沃斯都提供了双导航系统的产品。
尽管机器人通常先应用于工业领域,再扩展到服务业,但扫地机器人却是一个例外,它已经成为消费电子领域的“神话”之一。根据相关研究报告,2017年扫地机器人的销量和销售额分别达到了406万台和56亿元人民币,增长率超过了30%,2018年的销售情况依然强劲,表明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扫地机器人市场之一。
扫地机器人也呈现出国际化发展的趋势。科沃斯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仅次于iRobot,位居第二。2018年,美国企业iRobot对中国企业的诉讼最终以银星智能的胜利告终。从统计数据来看,扫地机器人市场正在向头部企业集中,这主要是因为消费升级推动了品牌、技术和供应链等关键因素的重要性提升,大公司因此占据了有利位置。
不同品牌的市场策略各有侧重。例如,科沃斯强调其产品的本土化特性,而海康威视则通过引入安防概念来吸引消费者。德国品牌斐纳则将重点放在家庭关怀上。尽管各家的市场推广手段不同,但共同点是对中国这一巨大市场的高度重视和激烈竞争。
商用清洁机器人:尚待挖掘的市场潜力
商用清洁机器人是服务机器人的一种形式,通过传感器、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路径规划和运动控制等技术,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自主完成清洁任务。因此,商用清洁机器人也被称为“无人驾驶清扫车”或“无人洗地机”。
商用清洁机器人主要应用于高附加值场所,如机场、商场、景区、度假村、大学校园、博物馆、房地产项目、医院、工业园区和物流仓库等。在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地区,这些机器人尤其受到欢迎。高仙机器人市场总经理叶霞指出,目前国外市场的机器人成本已经接近人工成本,而在欧美国家,使用机器人的成本甚至更低。
当前,商用清洁机器人市场的主要竞争者包括专注于无人驾驶车辆研发的公司,如以智行者为代表的厂商;传统清洁行业转型的企业,如MICO美高和武汉道达;还有一些专门从事商用清洁机器人研发的初创企业,如高仙机器人、禧涤智能和神州云海等。
根据相关报告,商业清洁行业的总体市场规模主要包括清洁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其中人工服务占比高达68.5%,清洁产品和其他物料约占31.5%。尽管如此,清洁行业仍然主要依赖人工,机器辅助的方式。商用清洁机器人正处于行业发展的拐点,其市场潜力尚未完全开发出来。
从数据来看,目前商用清洁机器人企业的数量远少于消费级产品,且企业集中在中国南方。然而,清洁是一项高频次的需求,2016年,商业清洁行业的整体市场规模达到了981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六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6%。要实现大规模的“机器替代人工”,还需要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