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不仅在空调制造方面领先,同样也在智能装备领域有着卓越的表现。9月17日,格力智能装备公司在上海工业博览会上展示了包括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和驱动器在内的全系列新产品,与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品牌同台竞技。格力将这次发布会命名为“独具匠心·装备未来”,彰显了其一贯坚持的自主研发理念。广东省机器人协会会长任玉桐认为,在国内智能装备行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的背景下,格力依然坚持自主研发显得尤为可贵。
这是格力智能装备第三次参加工博会,短短三年间,格力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此次展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格力机器人家族的新成员——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据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天翼介绍,这款新机器人采用了国际领先的高性能伺服电机,具备紧凑的尺寸、大功率密度、高速度和强大的过载能力。配合先进的抑振技术和伺服驱动器,这款机器人在性能上更加出色,其TCP最大速度达到13米/秒,重复定位精度达到0.04毫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展会现场,格力的智能机器人焊接工作站、机器人视觉无序分拣解决方案、G-FMS2.0自动化柔性制造系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关注。曾登上2019年央视春晚的钢琴机器人和网红智能咖啡机器人再次亮相,展示了格力工业机器人的高精度与稳定性。
自主创新是格力工业机器人成功的关键。在本届工博会上,格力全新一代的伺服电机和驱动器也一同展出,揭示了格力工业机器人背后的技术实力。伺服电机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直接影响其灵活性和精确度。珠海凯邦电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东锁介绍,格力全新一代的GSM伺服电机采用了高功率密度设计,最高转速可达每分钟6500转,瞬时过载能力超过额定负载的3.5倍。经专家鉴定,格力凯邦的伺服电机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更是领先国际。
此外,格力的伺服电机体积小巧,适用性强。例如,400瓦的伺服电机长度仅为111毫米,比常见的易拉罐还要短。目前,格力凯邦的伺服系统已经应用于多种设备,包括格力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系统、数控机床、自动化设备和注塑机等。
精度是机器人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实际运行中,工况和负载的变化会影响机器人的精度。为了提升精度,格力开发了负载与惯量补偿技术,并优化了轨迹精度的补偿算法,建立了动态惯量识别模型,实现了高精度的运行效果。通过激光跟踪标定和粒子群补偿技术,格力确保了机器人运行时的重复定位精度达到0.04毫米。
格力智能装备的发展不仅提升了自身竞争力,也为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了贡献。据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总经理陈威介绍,格力智能装备自2012年开始发展,成立了多个研发机构,支持了格力智能装备板块的迅速成长。目前,格力智能装备拥有六大生产基地,超过500名研发人员,已成为广东省机器人骨干企业和专利优势企业,参与制定了三项机器人行业国家标准。产品涵盖了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仓储、工厂自动化和环保设备五大领域,并为上千家客户提供服务,覆盖家电、电子、模具、智能家居等多个行业。
根据格力电器2018年的财报,智能装备板块的收入达到了31亿元,跻身国内一流企业行列。2019年上半年,在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整体负增长的情况下,格力智能装备仍实现了16%的增长。尽管目前这一业务的规模相对较小,但凭借格力稳健的发展策略,其前景值得期待。智能装备有望成为推动格力实现6000亿元目标的重要力量。
面对工业4.0时代的变革,信息化和智能化已成为发展的主流趋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这为制造业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表示:“真正的现代化不是简单地讨论‘黑灯工厂’,而是要有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创造出这些设备。”
多年来,格力通过自主研发和精益制造,在工博会上展示了“格力速度”和“格力质量”。格力电器总裁助理文辉表示:“通过智能制造实现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国家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坚定了我们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决心。我们将继续努力,推出更多创新性和颠覆性的产品,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