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许多工业机器人企业虽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如果在核心算法、减速器、工艺软件等方面无法取得重大突破,国内工业机器人将始终难以与国际领先水平抗衡。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综合竞争力方面,国内工业机器人仍然落后于Fanaco、ABB、安川、库卡这四大巨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控制器缺乏核心算法的支持,导致其智能化程度较低,稳定性、故障率和易用性等方面均不及这四大家族的产品。核心控制器作为工业机器人的“大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核心控制器中的核心算法一直未能突破,使得国产工业机器人在执行复杂任务时显得力不从心。
其次,伺服系统的核心算法也是制约国产工业机器人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实现精确的动作控制,工业机器人需要核心控制器、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三者之间的紧密配合。然而,由于国产伺服系统的响应速度较慢,导致整体控制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高端应用领域,如航空航天、军事工业和汽车制造等,国产工业机器人难以满足高性能要求,不得不依赖进口设备。
此外,减速器技术也是制约国内工业机器人发展的瓶颈之一。当前,全球最大的减速器制造商是日本的纳博特斯克精密机械公司,其生产的精密减速器RV系列产品在全球享有盛誉。早在上世纪80年代,纳博特斯克便成功将挖掘机行业的RV减速器技术应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由于精密减速器的研发成本高昂且技术难度极大,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精密减速器仍由日本企业垄断。
最后,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与国际竞争对手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经过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国外企业在流程优化和功能完善方面已遥遥领先。相比之下,国内企业在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相对有限,导致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较弱。特别是在研发过程中,资金短缺和技术障碍成为了阻碍国产工业机器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综上所述,要提升国产工业机器人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在核心算法、精密减速器以及工艺软件等多个方面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才能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