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难符大众“胃口”研发还需有专攻
作者头像
  • 刘亚如
  • 2019-11-25 07:11:28 0

随着人工智能的日益升温,人们经常能在各种展览、电视节目和报刊杂志上见到机器人的身影,但它们尚未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在最近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杭州)国际机器人西湖论坛上指出:“机器人种类繁多,因此评判其普及程度的角度有很多。无论是在消费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变的原则是,只有将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机器人才能更好地进入大众视野。”

功能单一

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王田苗提到,交互型机器人如家庭陪护和教育机器人,其价格通常在2万至3万元之间,甚至更高,这超出了许多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此外,消费者对服务型机器人的另一大不满在于其交流生硬、动作僵硬等问题。目前,尽管一些消费者花费高额购买机器人,但其功能相对单一,使用频率较低。加之消费群体的多样性,对机器人功能的需求各异,使得产品开发方向难以确定。

“要开发符合日常需求的机器人,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市场调研。”王田苗表示,面对不同年龄、兴趣爱好的用户群体,现有机器人在人机交互方式和内容上,往往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期望。当机器人功能逐步完善时,还可能带来诸如隐私泄露等潜在风险。

中低端为主

与国际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根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2019年中国的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6.8亿美元,近五年增速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受益于智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目前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王田苗介绍说,从市场结构来看,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预计为57.3亿美元,占比66%。国产工业机器人正在逐步赢得市场认可。

2017年至2018年间,中国机器人年产量约为14万至15万台,其中自主品牌仅有4.3万台左右。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自主品牌的机器人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且存在低价竞争现象,在核心零部件和工业集成应用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近年来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王田苗表示,“2018年中国整体机器人销量下降了1.7%,但国产自主品牌机器人销量却增加了27.8%。这一升一降反映出中国自主品牌机器人发展的良好势头。”

聚焦市场

跨越发展需从解决痛点入手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在基础研究成果向产品研发转化过程中存在的断层问题不容忽视。

机器人研发周期较长,成果转化到产品阶段往往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在产业发展上过于短视,无法保证产品的高质量。

谈及机器人领域的成果转化,王田苗认为,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如果技术脱离经济和实际应用评估,会发现很多论文、专利技术甚至实验样机缺乏实际价值。”

“机器人创新离不开‘工匠精神’,需要那些富有梦想和责任感的创业者。”王田苗补充道,同时也需要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支持,将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市场,根据实际需求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的跨越。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刘亚如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发还专攻大众机器人胃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