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升温,我们经常可以在展览、电视节目、报纸杂志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但它们尚未广泛走进普通家庭。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荣誉所长王田苗教授看来,“飞入寻常百姓家”只是评估机器人普及程度的一个视角。从消费市场到日常生活,一个不变的原则是,必须将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这样机器人才能更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当前,许多机器人因功能单一而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例如,一些交互型机器人如家庭陪护和教育机器人,其市场价格通常在2万到3万元人民币之间,甚至有的高达10万元,这显然超出了大多数普通家庭的承受范围。此外,消费者普遍反映机器人交流生硬、动作僵硬等问题。因此,尽管有些消费者花费高价购买了机器人,但由于功能单一及使用频率较低,这些机器人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由于不同年龄和兴趣爱好的人群对于机器人的功能需求各不相同,这也使得产品定位变得复杂。
王田苗认为,要开发出真正符合人们日常需求的机器人,需要更加深入的市场调研。现有的机器人在人机交互方式和内容等方面,还未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期望。而一旦机器人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也可能带来诸如隐私泄露等潜在风险。
当前,中国的机器人市场整体呈现出偏中低端的趋势,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根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6.8亿美元,近五年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得益于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今年将达到57.3亿美元,占总市场的66%。然而,在2017年至2018年间,中国自主品牌的机器人产量约为14万至15万台,其中自主品牌机器人仅有约4.3万台。这表明,中国机器人在核心零部件和工业集成技术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王田苗指出,近年来这些问题逐渐受到重视。2018年,中国整体机器人销量同比下降1.7%,但自主品牌机器人销量却增加了27.8%。这一增一减的现象,反映出中国自主品牌机器人正在逐步崛起。
为了实现从研发到市场的跨越,必须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王田苗强调,机器人研发的回报周期往往较长,需要5至20年的时间,因此不能急于求成。在产业化过程中,应避免短视行为,确保高质量发展。谈到机器人技术成果转化时,他认为,技术研发应更加紧密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脱离市场实际需求的技术研究,往往缺乏实用价值。机器人创新的核心在于“工匠精神”,需要有梦想和责任感的创业者以及具有远见的战略投资者共同推动,将技术从实验室转化为市场上的产品,解决实际痛点,从而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市场应用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