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控制器作为机器人的大脑,负责控制机器人的运动位置、轨迹和姿态。它通过计算并发送信号到伺服电机,实现插补运算和运动控制,对机器人的功能起到决定性影响。目前,控制器约占工业机器人总成本的12%,尽管这一比例在三大核心部件中相对较低。国内控制器硬件技术已经成熟,但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软件层面。国产控制器起步较晚,无论是在核心算法还是工业积累方面,与国外产品仍有差距。然而,凭借较高的性价比,国产控制器已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2018年,国内工业机器人控制器的总销量达到15.14万套,与工业机器人销量大致持平,市场规模约为12.39亿元。数据显示,国内控制器销量逐年增长,2012年至2018年间,国产控制器的产量从0.04万套增至3.3万套,市场占有率从15.13%上升到21.80%。尽管主要产品仍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但国产控制器在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使其市场份额稳步增加。
2018年,四大国际品牌在中国控制器市场的占有率与其在本体市场的占有率相当,约为53%。而国内自主品牌的控制器市场份额仅为21.8%,远低于本体市场的32.8%。尽管如此,一些国内企业如汇川技术、埃斯顿、新时达、固高科技、新松和华中数控等,在控制器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当前,大多数机器人控制器结构封闭,开放性较差,这限制了它们的应用范围。未来,控制器的发展方向将是开放性和标准化。开放式的模块化设计可以定制特定应用领域的软件,从而提高性价比。此外,标准化有助于扩大市场容量,推动产业升级,这也是政策鼓励的方向之一。
工业机器人控制器是机器人的大脑,负责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国产控制器在国内市场逐渐崛起,尤其在中低端市场表现突出。未来,开放性和标准化将成为国产控制器发展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