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下滑、转型之年:中国机器人产业何去何从?
作者头像
  • 蔡慧娟
  • 2019-12-17 11:40:34 0

如今,各种形态的机器人层出不穷,从栩栩如生的人形机器人到灵活的软体机器人,再到适应深海作业的水下机器人、能在墙壁上自如移动的攀爬机器人、高效精准的分拣机器人、力大无穷的搬运机器人、温馨贴心的陪护机器人,以及新一代“绝影”四足机器人等。随着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市场价值不断提升,为经济的发展、产业升级及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帮助。

从2013年至2017年,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据统计,这五年间,机器人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0%。到了2018年,市场规模已达到85亿美元,整个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在这种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2月,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一步显示,截至当年前九个月,工业机器人的产量累计下降了9.1%,其中8月份的跌幅最大,同比下跌了19.3%。在全球范围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同样面临负增长或产量下滑的局面。

机器人产业转型的三个方向

尽管中国机器人产业在过去几年发展迅速,但从根本上说,许多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并不具备竞争优势,更多的是依靠价格和营销策略,真正高端的产品并不多,龙头企业也较为缺乏。这样的情况使得中国企业难以与国外知名品牌竞争,从长远来看,也并非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例如在芯片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方面仍需依赖国外供应商,某些虚拟仿真和测试软件也需要进口。尽管全球化分工和产业链合作是必要的,但我们在很多核心技术领域仍然需要自主掌握,以提高行业的话语权,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业内专家认为,2019年对中国机器人产业来说至关重要,可能会成为产业转型的关键一年。那么,中国机器人产业应该如何转型呢?

首先,应将资本更多地投入到机器人制造业,避免泡沫化倾向;其次,要注重产品质量提升,在行业洗牌过程中,不再一味追求产量,而是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储备;最后,深耕特定领域,而不是盲目追求全面扩张,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寻找机会,打造企业的差异化优势。

新一轮爆发正在酝酿之中

当前,人工智能、物联网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逐步进入商业化阶段,全球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势不可挡。作为智能化的重要应用场景和智能制造的核心推动力,一旦机器人产业实现重要转型,必将迎来新一轮市场爆发。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机器人平均密度仅为0.85%,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有望提升至30%,机器人密度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全球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因素也使机器人市场具备广阔的增长前景。

具体而言,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成熟,机器人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正从工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延伸。医疗机器人、救援机器人、安保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烹饪机器人和清洁机器人等新产品层出不穷,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在中国,仓储、清洁、安保和医疗等领域的机器人应用前景尤其值得期待。

因此,只要国产机器人在核心技术方面有所保障,用户体验不断提升,必然会在市场上受到更大的欢迎。届时,中国机器人产业不仅将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还能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这对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来说,将是双赢的局面。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蔡慧娟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之年何去何从中国下滑机器人转型产量产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