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五年、投入千万!他们把中国古城门变成机器人
作者头像
  • 钟炜
  • 2019-12-24 06:57:39 2

一台高达10米、重达数吨的机器人,不仅能够做出各种动作,还能变换颜色……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最近在北京真实发生的事件。

不久前,由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孙世前和范尔蒴联合创作、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出品的一座10米高的巨型中国风机器人艺术装置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亮相,随后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

这款机器人是如何设计而成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该作品的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孙世前接受了《中国新闻》记者的采访。

从城门建筑变形而来的机器人

这款高10.01米的大型机器人,灵感来源于一座城门建筑的变形。

中国古代城门建筑是该作品变形前的形态。在将“城门建筑”转化为机器人部件的过程中,上段变成了头胸铠甲,城台部分则转化成胸甲,城门、匾额、值房和吊车等元素也巧妙融合其中。屋顶的部分碎片被装饰在双肩,形成肩甲,采用了古建筑的角梁装饰。

中段变为腰臀铠甲,屋顶碎片作为裙甲,古建筑的角梁与裙甲相结合。

下段则是战靴,腿部对应建筑的基础部分,如台基、台阶、栏板望柱、丹陛等,被装饰在屋顶碎片中,并以斗拱点缀,颜色与上下两段的角梁相呼应。

机器人整体分为三个部分,均采用解构的屋顶设计来强化其外形轮廓,形成肩臂铠甲、裙甲和战靴,同时使用鸱吻、屋脊套兽、斗拱等元素进行装饰。

争议带来的创新

孙世前向记者透露,“将城门变成机器人”的创意最初源于一次充满争议的展览。

2014年,孙世前曾与一家电影公司合作,在北京前门展示国外的机器人,但这一举动引发了争议。“当时有人质疑,为什么要把外国的机器人放在北京的中轴线上。”

“当时感到很沮丧。原本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结果却引来质疑。”然而,孙世前很快找到了新的方向——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机器人中。

他的朋友兼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范尔蒴建议,可以将古代城门的形象改为机器人作品。这一提议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于是他决定创作一款属于自己的机器人作品。

于是,孙世前与范尔蒴将机器人艺术与建筑艺术结合,开创了全新的机器人系列。

用五年时间将城门变成机器人

五年来,孙世前和他的团队用了三年时间设计和改进方案。期间需要先设计二维平面图,再制作设计稿,然后进行三维工业建模。

为了将城门元素融入机器人中,孙世前请教了许多古建筑专家和历史学者。他告诉记者,从最初的草图到最后的成品,设计稿修改了十几版。为了让机器人能够活动,孙世前还自学了编程。

虽然这时的机器人还停留在图纸阶段,但最大的挑战在于资金。一个10米高的机器人所需的材料和人工费用总计需数百万。孙世前花了两年时间筹集制造预算。“这件作品完全是由私人出资完成的,最后用工作室近两年的收入才实现。”

机器人一直在影响着我的命运

对于孙世前来说,创作机器人艺术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他至今仍记得小时候在动画片中看到机器人的情景。

他甚至觉得,机器人一直在影响着他的命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孙世前在大连的一个小岛上长大。在他记忆中,童年的许多乐趣都来自电视上的动画片,尤其是那些机器人。

“当时非常喜欢,就想买这些玩具。我在商场里看过,基本上一个玩具相当于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所以家里也无法负担。”

孙世前只好自己动手。一开始是用纸板简单拼凑出机器人的形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用纸板制作的机器人甚至可以变形。

也因此,孙世前渐渐爱上了绘画。“后来很幸运地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当时我们学校只有我一个人考上中央美院。同学们都说,因为我做了很多机器人,平面空间思维很好。”

重度手办爱好者

考上大学后,孙世前发现小时候喜欢的机器人依然存在,只是仍然买不起。

他记得自己在西单看到一款MP01擎天柱的情形。“那是2003年,当时那个擎天柱要920元。这相当于我大半个学期的生活费,我无法向家里要这笔钱,于是开始想办法自己讲课赚钱。实际上,这也促使我踏入了社会。”

在这段时间里,孙世前开始用自己的积蓄购买机器人手办。直到今天,他的工作室里还摆放着满满一墙的机器人手办和玩具。他说自己没有具体统计过,但估计收藏了一万多个。

这些各式各样的机器人陪伴着他从小到大。

“有人问我,这些手办是否升值了?会不会卖掉?它们占据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也带给我很多快乐,我不会卖掉它们。如果真的卖了,就相当于卖掉了我的一部分青春。”

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机器人艺术

凭借这份热情,孙世前和他的工作室多年来创作了许多机器人形象。

除了最近展出的城门机器人,他还以十二生肖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可变形的机器人,这些年来陆续完成了六台“生肖金刚”实体机器人。有的会行走,有的可以由真人驾驶……

几天前,这些生肖机器人还在2019年中国科幻大会现场亮相。

随着新作品的不断推出,孙世前和他的机器人艺术逐渐被更多人认可。他甚至被网友戏称为“中国机甲教父”。

孙世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2014年到现在,我们自主研发的作品投入已经超过了千万,这几乎是工作室这五年的大部分支出,在北京大概可以买一套房子。但对我来说,这些作品远比房子重要得多。”

但他仍未满足:“我们不仅仅想做十二生肖机器人,也不仅仅想做建筑机器人,我们已经为此写了五年的故事。”

他告诉记者,之前出国时,总感觉中国机器人领域相对空白。“我想用这些作品告诉世界,中国也有自己的机器人艺术。同时,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机器人和机甲这种现代艺术形式,展示给全世界。”

孙世前指着工作室的标语说:“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机器人艺术。”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钟炜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耗时城门中国机器人投入变成他们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