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高达10米、重达数吨的机器人,不仅能够做出各种动作,还能变换颜色……这一幕并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最近在北京真实发生的事件。
近日,由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孙世前和范尔蒴共同创作的一款巨型中国风机甲艺术装置,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展出后迅速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
这款机甲装置的设计灵感源自于中国的传统城门建筑。设计师们巧妙地将城门建筑的各个部分转化为机甲的不同部位,如头胸铠甲、腰臀铠甲和战靴等,使其既具有现代感又不失古典韵味。
孙世前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了机甲的设计过程。最初,这一创意来源于一次充满争议的展览。2014年,孙世前曾与一家电影公司合作,在北京前门展出国外的机器人,却遭到不少质疑。这次经历促使他决定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到机器人设计中,从而诞生了这款独特的机甲作品。
设计这样一个10米高的机甲并非易事。孙世前和他的团队花费了五年时间,经过无数次修改和完善,才最终完成了这件作品。为了将城门元素完美地融入机甲设计中,孙世前还咨询了许多古建筑专家和历史学者。此外,为了使机甲能够动起来,他还自学了编程技术。
制作这样的大型机器人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孙世前表示,整个项目的成本至少需要几百万人民币。最终,他依靠工作室近两年的收入才得以完成这一作品。
对于孙世前来说,机器人艺术是他一直以来的热情所在。从小他就对机器人充满了兴趣,甚至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机器人模型。考上中央美术学院后,他继续研究机器人艺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孙世前的工作室里收藏了大量的机器人手办和玩具,这些藏品不仅是他的爱好,更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国的机器人艺术,并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孙世前和他的团队已经推出了多款具有中国特色的机器人作品,如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变形机器人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机器人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孙世前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探索和创作更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机器人作品,希望以此推动中国机器人艺术的发展,并让世界看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