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些特种机器人,洛阳又一次登上《人民日报》
作者头像
  • 熊军
  • 2020-02-29 09:28:34 1

真牛

我的洛阳

2019年11月17日

《人民日报》报道

特种机器人在洛阳大显身手

一股高压水流射出,细如针尖,穿透混凝土。瞬间,坚固的混凝土如同接受了微创手术,被层层剥离,露出里面的钢筋。整个过程中,钢筋结构完好无损,没有剧烈震动,也没有扬尘。

这是沈阳至海口高速公路水口到白沙段锦江大桥的施工现场。根据施工要求,水射流机器人从桥基边缘开始工作,向内破碎75厘米,暴露出横向钢筋。之后,旧桥与新桥实现了无缝连接。施工期间,大桥保持开放,确保了通行安全。

阮鑫带着自豪的心情回到河南洛阳,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展示了水射流机器人首次亮相市场的场景,取得了巨大成功。阮鑫是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该公司从生产大型水泥设备转型到制造特种机器人,实现了华丽的转变。2016年,国内重型机械行业的市场需求急剧下降,企业业绩大幅下滑,出现了12年来的首次亏损。

“表面上看,这只是业绩目标的下调,实际上问题更为复杂。既有外部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也有企业发展战略和方式暴露出来的不足。”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俞章法表示,“首要任务是如何突破危机,创造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在距离洛阳约1000公里的唐山,另一位企业家许开成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他在2006年创立了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涉足机器人领域,并用了10年时间建立了院士工作站,成立了国家级特种机器人实验室。

当时,国内有1000多家机器人制造商。虽然工业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但大多数企业缺乏核心零部件和技术,在中低端市场徘徊。相比之下,特种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专业性强且应用范围狭窄,很少有人关注。

年近七旬的许开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企业拥有技术和人才,但缺乏强大的品牌和资金支持。发展特种机器人业务面临诸多困难。

关键时刻,许开成迎来了中信重工洽谈团队。双方仅用半小时就达成了合作意向。新公司整合了人才、技术、资金和品牌优势,进军特种机器人行业。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他们决定利用自身优势,专注于特殊工况和高危环境下的特种机器人,开辟一片“蓝海”。

一年后,在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他们的履带式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巡检机器人和管道机器人组成的“特种部队”与国际机器人巨头同台竞技。现场展示的特种机器人能够感知声音、烟雾、图像和温度,并发出预警,吸引了大量关注。

“我们满足客户需求,攻克技术难题,在特种机器人领域积累了多项核心技术,填补了许多国内空白。”俞章法表示,公司已经开发了40多种产品,包括应急救援、特种作业、智能工厂和核心零部件,应用于消防、水利、燃气、矿山开采和市政建设等领域,并与四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销售合同。

如今,在洛阳,“机器人家族”不断壮大。既有“老桩接新花”,又有“新土培新苗”。中信重工、中国一拖等大型国有企业与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机器人研发上相互竞争。去年,洛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已突破千亿元,新动能和新产业持续壮大,转型升级效果显著。

这一切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河南省在机械、汽车等10个行业围绕焊接、码垛等重点领域开展了两批机器人示范项目的评选,共选出了93个项目。洛阳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扩大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坚持引进项目、资金与引进技术和人才相结合,建设了清华高端装备院洛阳基地等,为机器人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熊军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人民日报洛阳机器人登上特种由于这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