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机器人低端集成本土垄断,汽车电子、新动力是市场新机遇
作者头像
  • 智能科技小传达
  • 2020-03-05 06:35:45 1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作为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关键下游应用环节,主要负责对工业机器人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使其能够与周边自动化设备协同工作,从而实现工业机器人自动化应用的重要部分。只有通过系统集成,才能真正发挥工业机器人的作用。本文将根据国内工业机器人集成市场的现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下游企业向集成领域渗透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与机器人本体市场有所不同,它更注重针对特定应用场景的设计能力和项目经验,提供标准化和个性化的成套解决方案。虽然系统集成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导致其利润水平不高,但市场规模却远超机器人本体市场。它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3C电子、金属加工、物流等多个行业。

据PAISI调研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规模为836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486亿元。2014年至2018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9.53%,显示出市场快速增长的趋势。

图表显示了2017年至2023年预测期间中国工业机器人集成市场规模及其增长速度。

本土集成商主导低端市场,中高端市场仍有发展空间

根据MIR DATABANK的数据,中国903家集成商中,本土集成商占据了95%的比例。具体来看,有573家集成商服务于汽车行业(占比63.5%),372家服务于3C电子行业(占比41.2%,其中包括家电171家、消费电子112家、电子89家),186家服务于食品饮料行业(占比20.6%),114家服务于医疗行业(占比12.6%)。

图表展示了国内工业机器人集成市场的分布情况。

在搬运码垛等低端工艺领域,本土集成商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拆卸、拣选、焊接等中端工艺领域,本土集成商也占据了一定优势;至于喷涂、视觉监测AOI等高端工艺领域,本土集成商正在逐步渗透。

图表展示了本土和外资集成商在不同工艺领域的应用占比情况。

本土企业凭借定制化和高性价比与外资企业竞争

在汽车行业,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是四大核心制造工艺。在动力总成、车身制造、总装设备、柔性冲压、高效精冲、高端涂装线等技术较为复杂的环节,外资企业仍占据较大优势。然而,国内企业在焊装等领域已经开始突破,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的本土集成商。

在3C电子行业中,目前小型机器人占据了主要市场,且注重成本和服务。由于价格优势,国内集成商在这一领域表现良好,市场份额并不逊色于外资品牌。

在食品饮料、医疗、物流等其他工业机器人市场,由于定制化需求较高,本土集成商积极投入,形成了垄断优势。但由于技术门槛较低,市场竞争激烈。

新兴领域带来新机遇

随着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的智能化和电动化趋势,汽车电子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统计,70%的国内汽车创新产品来源于汽车电子领域。从车载DVD、倒车雷达系统、车载电脑CarPC、LED照明系统,到汽车安全驾驶系统、车载信息系统、自诊断系统、电子波动系统(ESP)、胎压监测(TPMS)、新型HID灯等高端应用,再到新能源汽车带来的电池管理系统(BMS)、新ECU控制系统等应用,汽车电子市场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特别是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由于电力驱动的特点,电池成本占比高达50%,整车汽车电子占比超过65%(包括电池),为汽车电子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增量空间。

结论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是对工业机器人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使其能够与周边自动化设备协同工作的关键环节。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下游企业正逐步向集成领域渗透;本土集成商在食品、医疗等低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汽车、3C电子等中高端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本土企业凭借定制化和高性价比与外资企业展开竞争。新兴领域如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为系统集成带来了新的机遇。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智能科技小传达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新动力汽车电子低端机器人垄断本土机遇集成我国工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