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许多人并不会仔细阅读各类协议条款便直接签字或同意,尤其当面对复杂的术语和话术时,没有法律背景的普通消费者很难完全理解其具体含义。这导致一旦出现纠纷,这些看似自愿签署或同意的协议往往使签署人处于不利地位。
最近,美国一家名为Do Not Pay的律师机器人平台发布了一款名为“Do Not Sign”的新订阅服务。用户只需每月支付3美元,该工具就能帮助他们分析协议,找出潜在的可疑条款和法律漏洞。
简而言之,用户可以通过上传文件扫描件或将协议的网络链接粘贴到应用程序中,由AI机器人自动检查协议内容。待检查完成后,机器人会将协议中的警告和漏洞进行汇总,并为用户提供一个便于阅读的版本。例如,一份数十页的协议,经过格式化调整后,会重点介绍与用户利益相关的条款,如警告、漏洞、隐私数据收集方式等。
Do Not Pay律师机器人最初是由斯坦福大学学生Joshua Browder于2015年推出的。2017年7月15日,该平台正式对外开放,允许任何人在此平台上创建免费的律师机器人。Browder创建的Do Not Pay律师机器人最初是为了帮助消费者解决违规停车争议。由于第一年成功为16万件不合理罚款提出上诉,它迅速获得了广泛关注。至今,累计成功的违停上诉案件已达37.5万件。
在中国,人们在签署协议时也不愿意仔细阅读条款的现象同样普遍。无论是签订上网协议、注册网络服务账号,还是购买汽车或房产的合同,很多人在面对标准化文本时都倾向于相信并签署。特别是在网络服务领域,如果不接受协议就不能使用服务,这样的情况尤为常见。然而,是否有人会在提供协议模板时特意强调那些重要的内容,以提醒用户仔细阅读呢?此外,互联网用户协议是否可以通过选择性勾选的方式部分接受,从而享受部分服务呢?你对“同意”这一概念有何看法?
(编辑: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