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AI)领域迅速崛起,走在世界前列。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中国制造”正快速融入各行各业。近日,在北京举行了一场主题为“构建智能互联的数字化转型体系”的专家研讨会,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了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的应用场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b]智能操作节省时间和精力[/b]
行业领袖和学术界知名专家分别就互联网发展空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据透露,中国首本关于RPA应用指南《新智能·新效率:智慧中国的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应用指南》将于12月初正式发布。
“RPA利用自动化技术模拟人类在电脑上的操作,如鼠标点击和键盘输入,从而实现重复性工作的自动化。”国内RPA AI领军企业——来也科技的CEO汪冠春解释道:“AI充当机器人的大脑,RPA则像是机器人的双手。当AI与RPA相结合时,机器人能执行更多任务,成为智能办公时代的高效助手。”
具体而言,将RPA AI技术应用于财务领域,可以实现会计科目管理、银行对账、收入审计及税务申报等流程的自动化。原本需要财务人员在多个网银和内外部系统间频繁切换、传输数据的重复工作,现在可以由RPA机器人在办公电脑上自动完成,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使员工能够专注于更具专业性的事务。“原本需要30分钟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3分钟即可由RPA机器人完成。”汪冠春补充道。
[b]企业广泛采用自动化技术[/b]
RPA技术自2013年起在海外逐步商业化,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201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共享服务中心开始自主研发RPA系统,尝试将其应用于财务管理、采购和人力资源等领域。2019年,美国白宫推出了“向美国工人承诺”计划,旨在为美国工人提供更多教育和培训机会,其中包括在未来五年内对75万名工人进行RPA培训,推动RPA技术的普及,以应对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据美国市场研究咨询机构“透明市场研究”预测,到2024年,全球RPA市场规模将以61.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亚太地区市场增速预计在2021年将达到181%。另一份全球RPA行业报告由IT研究与顾问公司高德纳发布,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RPA市场的前三家公司收入分别增长了629.5%、46.5%和105%,这表明RPA行业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面临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信息数据处理复杂、数字孤岛问题突出以及人力成本上升的挑战,亟需引入数字劳动力。近年来,凭借其非侵入性、快速实施和显著成效等特点,RPA技术在国内迅速获得企业认可,广泛应用于通信、房地产、银行、保险等多个行业及财务、人力资源、采购等应用场景。可以说,RPA不仅是一种软件平台,更是一种自动化思维,是提升工作效率和优化劳动力结构的有效工具。
[b]智慧产业前景广阔[/b]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行业专家预测,以数据为生产要素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到来,人工智能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
借助这一契机,汪冠春带领他的团队——来也科技与国内RPA领航者奥森科技合并,进军RPA AI市场,专注于智能办公领域。与此同时,来也科技积极与企业客户的需求对接,面向全社会开展RPA工程师、AI训练师等新兴职业的培训合作,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人们并不喜欢从事重复单调的工作,每个人都希望能从事更有创意和更高价值的工作。”汪冠春表示,“我们希望机器人能够服务于每一个人,就像40年前的个人电脑那样,走进每一个企业和每一个家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