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一种新的哲学来把握机器人
作者头像
  • 王雅纯
  • 2020-04-05 09:46:31 1

未来,如果机器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安全有效地与人类共同工作,它们需要理解自己工作的目的。这意味着机器人需要具备某种形式的理解力,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完成任务。

根据伯明翰大学国家核机器人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这种变化预示着机器人领域即将迎来重大革新。这项研究认为,随着经济逐步迈向自动化、互联化和数字化(即所谓的“工业4.0”),以及人类与机器人互动频率的增加(无论是工厂还是家庭),改变现有的思维方式变得十分必要。

该研究发表在《自然机器智能》杂志上,主要探讨了机器人抓取物体的问题。尽管“抓握”这一动作在自然界中早已完善,但对于机器人研究来说,它仍然是一个前沿课题。

当前大部分工厂中的机器人都是“盲目的”,只能根据预先设定的位置拾取已知的物品。然而,让机器人随机地抓取未知物品,则需要整合多种复杂的技术。这些技术包括视觉系统和先进的AI算法,使机器人能够识别目标并判断其特性(例如,硬度或柔韧性)。此外,还需要在夹持器中安装传感器,以防机器人在搬运过程中无意间损坏物体。

即便如此,国家核机器人中心的研究人员指出,传统的成功标准实际上可能造成实际操作中的失败,因为机器人未能考虑到其行为的目的和原因。

《自然机器智能》杂志中提到的一个例子是,在工厂里,机器人拿起一件待交付的物品。虽然机器人成功地执行了任务,但其夹持器却遮挡了一个关键的条形码,导致物品无法追踪。因此,公司无法确定物品是否已被捡起,整个物流系统也因此陷入瘫痪。

奥尔滕齐博士及其团队进一步提供了其他实例,展示了机器人与人类协作时的情况。例如,在一个车间内,如果机器人需要将一把螺丝刀递给工作人员,按照现行的规范,机器人应该抓握螺丝刀的手柄。然而,这样做可能会使螺丝刀的刀刃以高速向人移动,从而构成危险。相反,机器人应当明白最终目标是将螺丝刀安全地交到人类同事手中。

另一个场景是在养老院,机器人需要将一杯水递给一位居民。此时,机器人不仅要保证水杯不会掉落,还要避免水洒出来,甚至要确保水杯的摆放方式便于接收者握住。

“这些对人类而言显而易见的事情,必须编码进机器人的程序中。”这需要一种全新的方法。过去20年中,研究人员所使用的评估机器人操作性能的传统标准已经不再适用。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机器人需要一种全新的理念来指导其行为。

鲁斯塔姆·斯特金教授指出:“国家核机器人中心不仅致力于解决工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推动了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就是最好的证明。”

此次研究得到了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机器人视觉卓越中心、意大利圣安娜大学、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和意大利比萨大学的支持与合作。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王雅纯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机器人把握哲学需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