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即将结束,各种年终盘点和总结接踵而至。近期,一份全新的年度流行语新鲜出炉,其中包括了“柠檬精”、“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好嗨哦”、“雨女无瓜”等热门词汇。如果你经常上网,应该不会对此感到陌生。
作为一名资深网民,我在网络上发现了一句言简意赅、切中时弊的流行语,特别契合2019年机器人行业从业者的心声。那就是:“我太难啦!”
这句话最初是由一位网络视频主播说出的,他在一个视频中表达了自己压力巨大的心情,从而迅速走红。“我太难啦”这一表达准确地反映了人们面临的压力和困难,引起了广泛共鸣。
那么,为什么“我太难啦”会成为2019年机器人行业的代表语呢?
因为这一年,中国的机器人行业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销量寒冬,市场发展艰难
自2013年起,中国机器人产业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旺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增长率持续上升,新企业不断涌现,行业前景一片光明。然而,这种积极势头在2019年戛然而止。据统计,2019年前两个月,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出现负增长;前九个月,工业机器人的总产量下降了9.1%,其中8月份的降幅更是高达19.3%。在全球范围内,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和销售也出现了下滑。
经历了从萌芽到爆发的过程后,机器人行业在2019年进入了寒冬。市场增速放缓,企业生存压力增大,特别是那些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生存变得尤为艰难。“活下去”成为了许多企业的首要目标。即便是像发那科和安川这样的行业巨头,利润也出现了明显下滑。对于普通企业而言,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
不过,好消息是,自10月份起,国内工业机器人的产量有所回升,但这是否预示着行业回暖还有待观察。
国产品牌受挫,技术创新困难
“我太难啦”不仅反映了市场销量的低迷,还揭示了国产机器人品牌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困境。长期以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因起步较晚和技术落后而缺乏竞争力。尽管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2019年,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却出现了显著下滑。
据统计,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下降了六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五年的增长趋势。政府曾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产机器人年产量超过10万台的目标,但面对当前形势,实现这一目标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
技术落后和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了国产机器人品牌市场份额的下滑。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销量和盈利能力,长期来看还会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因此,本土企业纷纷感叹“我太难啦”。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整个行业也需要向高端化方向转型,从根本上解决技术落后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
人才缺口扩大,招贤纳士不易
销量下滑和市场份额下降的背后,实际上是人才问题的不断恶化。人才缺口的扩大和招聘难度的增加,导致了机器人行业的发展陷入困境。根据政府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计到2020年,中国机器人行业的人才缺口将达到300万,到2025年将进一步扩大到450万。目前,国内的人才缺口已经达到了百万级别,供需比例仅为1:10。人才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型企业可以通过高薪从海外引进人才,但这并不能长久解决问题,且成本高昂。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无论是外部招聘还是内部培养,都面临诸多困难。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
为此,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设立相关职业培训项目,鼓励高校开设机器人相关专业和学院,通过校企合作来缓解人才短缺问题。这些举措无疑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效果还需要时间来验证。在此期间,机器人企业仍需面对重重困难。因此,“我太难啦”可能还会成为中国机器人行业的一段时间内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