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王女士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心胸外科出院,她在两天前完成了纵膈肿瘤切除手术。这次手术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为其主刀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微创外科手术平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据了解,王女士成为南通地区首位接受内窥镜手术控制系统治疗的患者。这台全球最新的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启用,标志着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微创手术进入了人工智能的新时代。
今年62岁的王女士在最近的一次体检中发现纵膈有一个约2厘米的占位,经过与家人的讨论后决定接受手术。恰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安装调试完毕,她幸运地成为了该院首位接受该系统治疗的患者。
在手术当天,南通大学附属医院8号手术室内,调试好的“达芬奇”准备就绪,四只灵活自如的机械臂套上了无菌隔离袋,静静地等待手术开始。通大附院副院长兼心胸外科主任医师史加海仔细查看了患者的影像资料,肿瘤的位置较为特殊,需要精确操作。
在完成麻醉和消毒等术前准备后,心胸外科主任尤庆生为王女士定位并打下了三个孔:两个器械臂孔和一个镜头臂孔,随后连接上“达芬奇”的机械臂。手术开始后,史加海医生坐在距离手术台两米远的控制台前,用手指操作两个灵敏的杆子和两个按钮,同时用脚控制7个踏板,通过传感器将指令传送给机器人。机器人接收指令后,三个机械臂各司其职,协同工作。
手术过程中,整个手术室十分安静有序,医护人员注视着“达芬奇”的机械臂和视频影像平台,看着纵膈肿瘤逐渐被剥离。半小时后,在史加海的遥控指挥下,“达芬奇”顺利摘除了王女士体内的纵膈胸腺肿瘤,手术过程中几乎没有出血。手术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术后,王女士的疼痛感相对较轻,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也明显缩短,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史加海表示,与传统手术相比,“达芬奇”手术视野更加清晰、操作更加灵活、切除肿瘤更加精准,带来全新的手术体验。
虽然“达芬奇”能显著提升手术的精准度,但操作这种机器人对医护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才能上岗。此外,这些人员还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
史加海还指出,与传统手术相比,“达芬奇”手术由医生坐在控制台旁,通过使用两个手动控制器和一套脚踏板来控制器械和内窥镜的动作。这意味着医生不再需要像传统手术那样站在手术台旁,而是可以通过机器人来执行手术。尽管“达芬奇”具有高度的自动化,但它仍需由经验丰富且技术娴熟的外科医生操控,不能独立完成手术。
据通大附院医学装备处负责人介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乙类大型设备,申请配置证对医院的综合实力、等级、技术和人才都有严格要求。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于2019年7月通过竞争性答辩获得了配置许可,并于11月底正式引进了南通地区的首台“达芬奇机器人”。经过两天的安装、调试和测试等严格程序,该设备安全高效地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