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教授黄智生在北京大学“博古睿讲座”中探讨了“人工智能与心理健康”的主题。
根据《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的数据,中国城镇居民中有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16.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人仅占10.3%。与此同时,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青少年的主要死因之一。黄智生教授指出,中国网络社交平台如微博已经成为许多有自杀倾向者倾诉心声的渠道。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他在2018年7月发起了名为“树洞机器人”的项目,旨在识别并干预网络上的自杀倾向信息。至今,该项目已发展到第六代,成功救助了1094人。
黄智生教授解释说,人工智能技术在识别自杀倾向方面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处理复杂信息和快速响应方面。通过语义技术和知识图谱,机器可以理解和筛选出可能具有自杀倾向的言论,并与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对比,从而实现高效干预。
人工智能在自杀干预方面的优势在于其全天候监控能力和自动化处理流程,相比之下,传统方法往往依赖于主动求助,这可能导致许多潜在自杀者的求助被忽视。然而,人工智能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在保护隐私和伦理方面的问题,以及需要更多专业人员的配合。
黄智生教授认为,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在发现和初步干预自杀倾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真正有效的心理干预还需要更多人性化关怀和专业支持。未来,他期待人工智能在心理健康领域能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此外,黄智生教授还提到,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但也引发了人们对技术替代人类工作的担忧。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实际上创造了更多机会,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救援等领域。只要合理规划和管理,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