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该《方案》对北京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规划,涵盖产业体系、创新形式、应用市场和配套体系等多个方面,旨在推动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在未来3-4年内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而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分别占据48.4%、27.7%和23.9%。军用、极限作业和应急救援等特种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则分别达到70%、22%和8%。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机器人研发、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具备实现机器人产业创新集聚发展的资源和条件。
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对机器人的需求日益迫切。此外,作为特大型城市,北京在公共安全、养老助残、医疗康复、家庭服务和教育娱乐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为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并促进了新产品的诞生。
虽然北京在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分散、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脱节、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来解决。
《方案》提出了“5432”新规划,以促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5”代表培育形成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和仓储物流机器人四大领域加关键零部件的“4+1”发展格局;“4”代表支持四大产业创新模式;“3”代表激活三大应用市场;“2”代表破解两大产业协同路径。
为确保《方案》顺利实施,相关部门将从组织保障、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
通过这些举措,北京市希望在未来几年内,推动机器人产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高地和应用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