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位母亲在辅导孩子拼读拼音作业时,仅仅十几分钟,就因情绪激动而收到手表监测的“心率异常警告”。这个故事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原来,这位母亲23年前也曾是一个调皮的孩子,那时她在数学试卷上错了七道题,父亲要求她重做,她甚至顶嘴。无奈之下,父亲留下了一封信——《你也会有这一天》,希望将来成为母亲的女儿能够理解。这位母亲看完信后,既哭笑不得,也感慨良多。
每个母亲在生活中都十分温柔知性,但一旦提到辅导孩子作业,就立刻变得焦虑不安。父母在辅导作业时往往急匆匆地完成任务,孩子稍有不顺利,就会遭到严厉的批评。许多母亲感到委屈:“两个小时写不了一个字,擦错字就要擦二十分钟,难道不该批评吗?”实际上,大多数孩子在面对作业时都会表现出类似的焦虑。因此,父母常常因为辅导作业而感到烦躁,不仅孩子自己焦虑,父母也跟着焦虑。
父母的焦虑主要源于对孩子的担忧:“孩子连7加8都不知道等于多少,怎么跟上课程?跟不上课程,怎么能考出好成绩?没有好成绩,怎么能考上好大学?”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培养未来人才的需求远不止于分数。例如,日本的机器人Torobo曾在2015年以超出平均分95分的成绩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在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AI-MATHS在断网情况下挑战北京卷文科数学高考试卷,获得了105分的成绩。然而,人工智能和人类大脑的区别在于,人类具有思考的能力,而人工智能只有固定的运算程序。例如,人工智能可以解答“1+1+2=?”的问题,但对于“小明有一本书,小红也有一本书,小红又向小军借了两本书,现在两人一共有几本书?”这样的问题就束手无策。这是因为人工智能缺乏理解能力和灵活性。
尽管大多数家长惊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但他们仍然在不断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然而,过度依赖机械化教育会使孩子失去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现象在“高考工厂”——衡水中学中尤为常见。学校推崇题海战术,使孩子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最终沦为被动的学习机器。
家校共育原本是好事,旨在确保孩子健康成长,但现实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南京的一位母亲因辅导孩子作业而得了脑梗,武汉的一位母亲因辅导作业而心梗,苏州的一对父母甚至因为辅导作业而深夜报警。这些事件反映了辅导作业带来的巨大压力。
家校共育本应是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实际情况却是学校将一些学习性质的任务推给了家长,而家长则认为这是学校的责任。这种互相推诿的现象导致了孩子的学习质量下降。学校为了节省成本,将负担转嫁给家长,而家长则在忙碌之余感到更加焦虑。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终身幸福,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那么,如何提升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婴儿天生具有好奇心,他们会用手触摸、用舌头品尝新奇的事物。随着年龄增长,好奇心会变得更加明显,孩子会通过感官、动作和语言表达对世界的探索。因此,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至关重要。
当孩子提问时,我们应该及时回应并肯定他们的好奇心。即使我们无法回答,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共同寻找答案。这样不仅能增强孩子的信心,还能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孩子在初期接受填鸭式教育时,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等待,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尝试和犯错。孩子需要经历失败,才能学会承担责任。例如,女儿小米曾多次请求推迟写作业,我让她自行决定,但前提是她要承担后果。最终,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开始积极完成作业。
在孩子面对繁琐作业时,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尝试和成长。允许孩子犯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意义,而不是盲目追求完美。
时代的大环境无法因个体的变数而改变,但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主动帮助孩子缓解学业压力。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并在面对过多的作业时,给予他们适当的喘息机会。例如,我曾帮女儿请了假,让她在家调整状态后再去上学。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孩子的压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习任务。
孩子的学业固然重要,但相比学校的要求,孩子的终身幸福更为关键。我们应该引导孩子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带着自信的笑容迎接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