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上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的6号楼3号手术室,院长兼全国知名微创外科专家胡三元教授主导完成了一例袖状胃切除手术。这次手术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引入了一位“硬核”助手——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经查询相关文献和数据库,这是山东省首次应用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完成的袖状胃切除手术,也是中国首次将该技术应用于超级肥胖病人的手术中。
一位名叫青青(化名)的19岁女孩因严重肥胖(身高170厘米,体重299斤,BMI指数高达52)前来求医。她稍作运动便感到呼吸困难,因此迫切希望通过袖状胃切除手术减轻体重。
根据青青的症状和检查结果,胡三元教授认为她不仅极度肥胖,还伴有2型糖尿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威胁生命。
在术前会诊中,医院决定采用最新一代的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12月20日上午9点,记者在手术室看到,麻醉已经完成,胡三元教授及其他医护人员准备就绪。
手术过程中,胡三元教授离开了手术台,坐在控制台前操作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这台机器人拥有四只机械手臂,分工明确,能够精准地在患者的腹腔内执行各种操作。
首先,需要显露幽门,将胃的大弯侧和胃底完全游离。胡三元教授通过操作杆精细地控制机械臂,实现了这一目标。由于脾脏与胃的距离较近,血管丰富,操作难度较大。但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提供的15倍平面三维高清视野,使医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组织和器官的结构,降低了手术风险。
在胡三元教授的带领下,手术团队成功地完成了胃大弯侧和胃底的游离,并在专用引导管的帮助下,使用内镜下切割闭合器从幽门4厘米处切除多余部分。
胡三元教授介绍,大约切除了患者70%-80%的胃。与传统的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的操作更为灵活,可以实现多角度旋转,使得一些复杂的动作变得更容易完成。此外,机器人还能在狭小空间内高效地进行切割、缝合等操作。
手术过程中,几乎没有出血,最终成功取出切除的胃组织。胡三元教授表示,借助机器人手臂的精确操作,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大大减轻了他的负担。他不再需要长时间站立,减少了体力消耗。
胡三元教授还提到,手术机器人不仅可以消除手术医生的手颤现象,提高手术精度,而且可以让医生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手术,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情况。
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入了“机器人精准微创手术”的新时代。胡三元教授指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以在多个临床科室中广泛应用,包括肝胆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妇产科等,有助于提升医院复杂疾病的诊疗水平。
此外,医院还引进了最新的双操控台配置的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这将方便两名医生同时操作,也适用于教学和培训。
12月20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将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应用于超级肥胖病人的袖状胃切除手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