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满怀希望期待2020年春天的中国制造业,在新年伊始便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显著影响。传统工厂由于劳动力密集,成为了复工期间的重点防控区域。然而,在各地抗击疫情的前线,机器人异军突起,在特定场景下代替人工,成为这场“战役”中的特殊支援力量。有专家认为,这可能会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0年2月21日,哈工大机器人(山东)智能装备研究院和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共同编写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在线发布。这份蓝皮书全面分析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报告指出,当前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包括中国,都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重点转向实现机器人的“智能化”。人机协作正引领着机器人产业的新趋势。
报告还提到了产业面临的一些挑战。国产工业机器人结构不断优化,逐渐成熟,在3C电子制造、汽车制造、金属加工三大领域内的市场份额均有提升;全球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的服务机器人发展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然而,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关键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需要鼓励技术创新,政策向这一方向倾斜。
报告强调,尽管机器人产业的人才来源多样化,但人才供给仍然无法完全满足产业需求。2018年,中国机器人研发工程师的平均月薪超过了1万元人民币;掌握机器人应用技术的一线工人,其收入和薪资增幅高于未掌握相关技术的工人。
报告预计,随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5G、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迅速发展,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高,未来将具备与人类共存、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例如,5G的低延迟、高稳定性等特点,将使机器人更加智能化,促进其网络化发展,增强自组织和协同作业能力,以满足柔性生产的需求。
报告还提到,由于汽车和3C电子行业的不景气等因素,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出现了自2013年以来的首次下滑,当年中国市场共售出约15.6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占比由2017年的23.9%上升至28.2%。机器人密度是衡量国家制造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从2017年的每万人97台,增加到2018年的每万人140台,虽然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增长速度明显。
报告指出,国产工业机器人在三大应用领域中的份额均有提升,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持续扩大,中国服务机器人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尽管机器人核心技术与国际相比存在差距,关键零部件仍需进口,但应鼓励技术创新,政策应向这方面倾斜。
报告还提到,系统集成位于机器人产业链下游,2018年市场规模约为607亿元。码垛和焊接依然是主要应用领域,占比约70%,焊接应用占比逐年减少(从40%降至33%),装配应用占比逐步提升(从10%升至16%)。
报告预测,未来随着核心零部件和单机本体国产化的比例不断提高,企业的毛利率有望回升。2018年,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和利润空间压缩,机器人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呈现下降趋势。
2018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投资事件中,大多数投资对象为服务机器人企业,占比高达83.5%;物流、教育娱乐、医疗、商业服务等领域将继续吸引资本的关注。
报告最后指出,尽管机器人产业人才来源多样,但人才供应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18年,中国机器人研发工程师的平均月薪超过1万元;掌握机器人应用技术的一线工人,其收入和薪资增幅高于未掌握相关技术的工人。
据了解,该蓝皮书在疫情期间率先上线电子版,分别在亚马逊、得到APP和先晓书院发布,纸质版将在疫情结束后尽快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