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新基建”或许对机器人协助不大
作者头像
  • 半导体行业观察
  • 2020-05-26 10:42:05 1

“新基建”政策的推出,使得多个领域加速发展,不少行业因此焕发活力,但机器人行业则有所不同。尽管机器人行业近年来备受关注,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上表现活跃,但“新基建”对其推动作用并未如预期般显著。

机器人行业的热度可以从融资情况窥见一斑。据统计,仅今年前几个月,机器人领域的融资事件就超过了20起,总金额达数十亿元。然而,机器人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所谓的“智能机器人”有时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带来反效果。例如,日本一家机器人酒店因频繁发生的故障最终解雇了所有机器人;疫情期间,一位大妈与银行的服务机器人互动的经历也引发了广泛批评。

“智能相对论”采访了一些机器人企业的代表,他们认为“新基建”虽对机器人行业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更像是“边缘效应”,而非核心驱动力。超能机器人CEO肖湘江分享了他的观点,他认为“新基建”对机器人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随着“新基建”项目的推进,许多传统基础设施将变得更加智能化。例如,新能源充电桩可以与机器人结合,实现移动充电功能,从而解决充电桩建设不足的问题。此外,城市轨道交通和智慧城市等领域也可能为机器人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

  2. 服务于基础设施的机器人需求增加:特高压、城市交通等领域的发展将带动相关建设需求的升级,进而为机器人行业创造新的机会。例如,巡线任务在未来将变得更为频繁,而安防、安保机器人在大数据中心的应用也将增多。在疫情期间,机器人在消毒、清洁方面的应用已经证明了其价值,三台机器人可以代替五名保洁人员完成同样的工作。

  3. 技术进步带来的直接推动: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为机器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5G技术的普及为远程机器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使得远程医疗服务成为可能。

尽管“新基建”为机器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总体来看,机器人行业仍然处于边缘位置。“新基建”更多的是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而非核心驱动因素。肖湘江总结道:“‘新基建’对机器人行业更像是‘边角余料’,而不是核心驱动力。”

机器人行业在疫情期间经历了一定的转折。一方面,疫情加速了市场对机器人产品的接受度,例如消毒机器人等产品因能够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而受到欢迎。另一方面,机器人行业也面临着供给端的短缺问题,许多企业被迫提前进入市场,尽管这种转变具有一定偶然性,但也反映了机器人行业的内在需求。

对于企业而言,“新基建”的政策红利更多体现在那些尚未完全市场化的企业身上。这类企业在技术和市场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新基建”和疫情的双重影响,正好为它们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机器人企业要想长远发展,需要把握住新技术、产业痛点以及市场拐点这三个关键方向。

综上所述,“新基建”确实为机器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这种机遇更多地体现在那些尚需进一步发展的企业身上。机器人行业要想持续发展,仍需不断探索新技术、挖掘市场需求,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半导体行业观察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基建机器人协助不大或许对不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