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各地的企业正在积极推动复工复产,餐饮业和物流业也在快速恢复活力。为了确保用餐安全,许多餐饮企业采用了“无接触配送”等措施,这一做法受到了广泛认可。其中,“无接触配送”的一个重要实现方式便是使用送餐机器人。这些机器人通常在店内运行,负责将食物从厨房运送到顾客的餐桌旁,从而减少人际接触的机会。由于线上订餐的需求量很大,不少商家还利用送餐机器人来配送外卖,让快递员能够在前台“无接触取餐”。在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可以短途配送外卖的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用餐的安全性,还促进了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
实际上,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中,与送餐机器人相比,医疗机器人的应用潜力和市场前景更加引人关注。尤其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医疗机器人正迅速崛起。在全球范围内,这次特殊危机进一步突显了医疗机器人的重要性。无论是消毒杀菌、体温测量,还是安全巡逻、病房看护、咨询服务,各类医疗机器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其显著的价值。早期,医疗机器人的普及主要源于社会老龄化、医护人员短缺及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在一些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的国家,如日本,医疗机器人的应用更为普遍。尽管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不如日本那样严重,但未来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因此,加快医疗机器人的推广和应用,对于应对未来的挑战至关重要。此外,除了医疗资源紧张和老龄化问题外,医疗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和医疗科技创新的推动也是医疗机器人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工智能、5G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医疗机器人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其功能和多样性也将取得更大突破。总体而言,医疗机器人在诊断、康复、陪护、导诊等多个环节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相关机构预测,2018年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超过5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亿美元大关。
尽管前景令人期待,但在医疗机器人领域,国内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核心技术缺失、品牌影响力有限、高端市场占有率低以及标准规范不完善等。因此,要将市场潜力转化为实际收益,需要从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标准完善等多个方面入手。首先,需不断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针对现有不足,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力争在关键技术上取得新进展,掌握一定的自主生产能力,避免关键领域被国外垄断,同时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其次,要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加快培养行业领军企业。目前,国内在机器人尤其是医疗机器人领域尚未形成国际知名的品牌,在产业链生态方面也不够成熟,因此需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品牌塑造,全面提升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的影响力。最后,要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加快行业规范建设。无论是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还是行业发展,完善的标准化体系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接下来必须加快医疗机器人各层级标准的制定,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从而保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话语权。